皎然与卢仝的饮茶境界说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唐代著名僧人,《唐湖州杼山皎然传》记载:“皎然精通禅、诗及茶道,以陆羽为莫逆之交。” 著有《茶诀》一书 ,但未能流传,所传者多为诗文,与茶有关者最著名的当属《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言“ 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这是“茶道”概念有文献可考的最早出处。
在《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诗中,皎然描摹了饮茶“涤昏昧”、“清我神”、“便得道”的三种境界。第一层,为“涤昏昧”,这一层是茶对人之情绪、情感产生影响。茶之味清爽,饮之“情思爽朗满天地”,清爽的口感带给人清爽开朗的心情,怡悦的感受;第二层,为“清我神”,这一层作用于人之“神”,神思,心神。“忽如飞雨洒轻尘”,茶之清爽馥烈,不仅让人心情开朗,更是好像如飞雨一样轻轻地洗去了我心头的凡尘,让我保持一种心神清明的思考状态,这两层是饮茶之人在茶事活动中多有体会的;第三层,“便得道”,这一层就不仅是茶于我之身心的作用了,而是触及了更为深层根本的东西,与前两层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茶能否实现这一层的作用,对人有了一条额外的考验。
在这三种境界中,只有第三层“三饮便得道”才属于茶道的境界。 情绪的爽朗,神清气爽的状态,常人未必不可至,但“茶道”、“全”、“真”的境界,“唯有丹丘得如此”,是很难到达的,茶道所至的境界,人心得以顺应本性,随性自由,对道有了“全”而“真”的理解,才能全无苦心烦恼。这意味着皎然所谓的茶道是非常形上超越的,他所说的道是超越了物我的局限,能达到茶道的境界,其实是对天道、大道的觉悟。
由茶,由饮茶,能够得到对大道“全”且“真”的认识,对于普通人来说当然是极其困难、希望渺茫的,所以皎然说“唯有丹丘得如此”,只有能得道的仙人,才能真正在一杯茶的品饮中实现对天道的贯通。对于普通人来说,茶可以“涤昏昧”,可以“清我神”,这是有益于我求道的,茶道之中要包含一种对道之追寻的自觉,这一点是茶道思想对于普通人的劝诫。
比皎然稍晚的唐代诗人卢仝作有《七碗茶歌》,其中对于饮茶境界的区分更为细化。从喉吻润得以解渴的生理满足层次起,“二碗破孤闷”,从自己苦闷的心绪中暂时摆脱出来,心中有些难以言语表达的感慨,“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思绪万千,“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心中的愤懑不平逐渐被茶驱散,身心的呼吸都变得顺畅,“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身心的滞碍之处似乎被打通,不在沉溺于纷繁复杂的思虑之中,而是静心享受茶的气氛,合于茶舒缓清静的节奏,飘飘欲仙。这样的感受可能在饮茶渐入佳境,专注诚心达到一定程度时,短暂的为我们所感,如果能够长久的、稳定的出现,就是达到了皎然所谓的茶道境界。
茶道境界说,一是为我们描摹了茶道所能至的最高境界,另外也描述了由品茶走向茶道,茶与人之间沟通交流的具体过程。了解茶道境界的高深玄妙,是劝诫饮茶之人要对茶道之道保持一种寻道的自觉,由茶走向道的各个层次阶段,即是言明茶道中茶所予人的身心之享受,也是提醒人在茶道实践中的修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