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我对茶道哲学的理解——“爱智美校园公益创享营”名师讲坛上的发言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非常感谢大益爱心基金会的邀请,有幸在此向各位领导、同仁、同学们汇报我和我的团队有关茶道哲学做出的点滴思考。得益于大益集团吴总的远见卓识和大益爱心基金会的慷慨解囊,我们于2016年6月成立了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这一年来,我们发表了茶道哲学方面的学术论文7篇,举办了六场哲学家茶座、五次人文茶会,成功举办了首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颁发了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优秀学位论文奖,开通了茶道哲学研究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网站。未来一年内我们还将陆续完成《茶道哲学概论》、《天地融入一茶汤》等原创性茶道哲学专业著作。
要探讨茶道哲学的问题,首先要明确哲学是什么。因为茶道哲学在本质上是茶道与哲学的交融,是关乎茶道的哲学,在学科归属上属于哲学的分支,只有在把握哲学的本质规定后才能深入理解茶道哲学。
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先后出现了几次重大哲学研究的转向,例如现象学、分析哲学、语言哲学等先后的崛起并占据了统领地位。与此同时,其他具体学科的过度分化导致了过于精密化的发展,这极大削弱了这些学科对特定领域问题的有效解释程度,它们不得不引入哲学,试图兼顾本领域中更为宏观、重大的问题,于是各类应用哲学应运而生,如经济哲学、管理哲学、城市哲学、医学哲学等等。此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持续不断加深的全球化将世界范围内许多不同的文化传统交织在一起,哲学思考又增加了多重文化向度,东西方哲学、欧陆哲学与亚洲哲学、普遍哲学与地方哲学等比较哲学的出现打破了西方哲学一统天下、一言九鼎的局面。人们对哲学的认识又增加了难以通约的异质性成分。
早在20世纪8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考察全球哲学教育的状况时就对哲学给出了十分宽泛的理解。“广义而言哲学关注任何有关人、社会和自然及其同全体的关系的普遍性的见解,人们模糊地辨认这一全体,并且以想象和神话的形式勾画其轮廓。就此意见而言,这种哲学一方面同宗教紧密相关,另一方面同文化紧密相关。”这样的哲学观可以容纳地球村内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显示了包容、开放的学术态度。所以,哲学是永远没有完成的学问,学哲学或讲哲学同时就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我们要接续中国思想文化的传统,要以中国人容易听懂的方式去阐释哲学。
据此,我们对哲学是什么问题的回答是:哲学是一种悟道,因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是道。所谓行道、修道、得道,都是以道为最终的目标。思想与情感两方面的最基本的原动力似乎也是道。成仁赴义都是行道;凡非迫于势而又求心之所安而为之,或不得已而为之,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事,无论其直接的目的是仁是义,或是孝是忠,而间接的目标总是行道。”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思想或意识,而非直接的物或现象,茶道可以是哲学分析的对象,但茶本身或饮茶活动都不能直接就构成哲学的对象,我们的茶道哲学研究必须揭示品茶、饮茶等背后包含的精神、气质、意识、文化等活动及其思考的本质。
从字义上说,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茶自身的性质首先是它的自然属性和对人身心的益处,在此之上关于茶进行的情感投射和意识升华就进入到人所创造出的精神世界。中国文化传统所推崇的精神世界主要体现在乐生、天命、义理等重要命题上,茶道正是以茶为载体在品茗中以茶说事、以茶喻理、以茶论道。
什么是茶道哲学呢?对茶道的形而上学思考或形式化考察,就是茶道哲学。茶道哲学的研究对象是茶道,是对茶道的反思。哲学本身不直接关联日常现象或生活经验,它只对思想成果、人类思考的产物(艺术、伦理、宗教、政治等)进行再加工。黑格尔将哲学比喻为密涅瓦河畔的猫头鹰只在黄昏时节起飞,所揭示的就是哲学的这个属性。哲学并不登台唱戏,它只对戏台上的表演或演戏者、看戏者的表现做出分析、阐释、反观,茶道哲学也是如此。
茶显然是单纯的物质,茶道则介于物质与精神之间,具有日常性和非日常性双重属性,而茶道哲学则完全脱离了物质性关联,也摆脱了日常性牵扯,它要揭示茶道背后的人的存在方式,即茶与人的关系究竟怎样。探究茶道的思维方式,就是茶道认知学;探究茶道的鉴赏方式,就是茶道美学;探究茶道的人际共在,就是茶道伦理学;探究茶道的终极寄托,就是茶道信仰,等等。这些研究的上位类型就是茶道哲学,它们都是茶道哲学这一个种之下的属。
茶道哲学研究就是要透过茶这一物质性实体的表面去揭示和呈现其背后所蕴含的一般性的精神性实体,这就是我们所要进行的茶道哲学体系构建根本性从而也是基础性的工作。茶道哲学是对各种因茶而生起的文化、精神、观念等进行再思考,即进行逻辑的建构和概念的反思,得出内在一致的一般性思想成果。不同的茶道哲学体现的是哲学出发点的不同,所以,可以提出不同的茶道哲学体系。茶道哲学研究要下功夫论证茶道哲学的表述是否成立、茶道哲学的体系是否合理,这些问题的有效回答取决于我们进行论证的出发点是否恰当和推理过程是否严密。
茶道哲学研究必须防止两个极端:一个是科学主义,一个是反智主义。科学主义认为存在唯一的真,其他都是假的。在具体内容上,则试图将茶文化研究做成规范成型、章法明了的学科,一方面强调茶的物理、生化因素,例如茶叶的有机成分分析、茶汤在人体内的生化作用、饮茶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等等,突出茶的保健、营养、强体等可测量、客观性方面;另一方面强调茶文化研究和推广的社会功能,如稳定地区、调和人际等。持这样观点的人主要是一些茶文化研究的专业人士,如大学教师、社科院研究人员等。反智主义则认为“口舌之味通大道”,每个人的味觉不同但都是真的,从而直接将感性等同于理性,略去中间的积淀、升华的环节。上述的观点也许并没有错,但只是简单地下判断,做定论,却没有给出推理的过程和论证的依据,就显得有些武断。
当然,喝茶、饮茶本身只是一个生理活动,即便可能上升到心理活动,也仍然以感觉、体验为主,只有到了论茶、问茶阶段才上升到了复杂的思维活动,此时就不能仅仅诉诸感官,而需依凭于思维、心智。茶道哲学研究并非书斋式的考据,相反,它要给出促进茶人思考并对一般公众也有助益的人文素养。现在许多有识之士都清楚地认识到,人文素养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人文素养的资源来自于所有民族创造出的优秀文化成果。但对个体而言,人文素养是要通过接受长久持续的教育才能生根发芽;对民族而言,人文素养并非愈新愈好,相反,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思想家的论述中、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以及印度古典文明、日本古代思想中得到了阐述,我们不难从东西方各国的古智先贤那里获得相同的启迪。这些大师尊者的智慧已经得到了长久历史的洗礼和无数代人的检验,他们所关切的问题具有全人类性,他们所给出的思考也具有普适性,对他们的信守其实就是打造和维护人类共有的精神家园,就是为今天的人们提供相互理解、彼此接纳的和平主义方案和现实主义建议。
得益于物质手段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解放出来,闲暇时间增加,可支配的财富也极大增加,然而,发达的物质生活和快餐化消费也使时间碎片化,精致生活追求变得局促和难觅,普遍的烦闷和躁动挤压了人的精神生长的空间,在丰裕时代如何安顿心灵、为我们的精神向往提供场所?这是今日茶道哲学研究所要面对的重大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