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邢蕊:读《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有感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第三届“我与茶道”征文投稿作品。本文作者是大益茶道院工作人员。经作者同意授权在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的网站、微博、微信公号推送,以飨读者。

 

邢蕊


2019年的8月,在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论坛期间,李萍教授的新书《天地融入一茶汤》举行了新书发布会,我因着工作的原因,有幸参与了论坛和新书发布的全过程,为此非常感恩。

我拿到这本书,首先对书名产生很大兴趣。“天地”是古人概括整个宇宙的词语,让我联想到《千字文》的开头:“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尘宿列张。” 古人对天地是有一种极其伟大的崇拜,周朝以后祭祀天地的成为一个国家重要仪式。当一个“融”字出现,就让天地与一碗茶汤产生了联系,脑海中瞬间出现了动态的画面感。全书整版绿色包装,书名用金色的书法字体镶嵌于正中,显得很大气。绿色代表茶叶的颜色,金色可以象征茶汤的颜色,二者结合,美感倍增。

50e4a103f5dcd056b6397509b7159b17.jpg

本书内容的重要特色,是全面地揭示了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正文通过心性论、认知论、修养论、交往论、境界论五大板块,具体展现了儒学与茶道融汇交织的表现形态。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正文内容是以大益茶道的修习仪轨-大益八式为主要媒介来解说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的。记得在新书发布会上,李萍教授幽默地说:“这本新作是合作的结晶。我希望在全国茶道哲学大会开到第十届的时候,能够出版《茶道哲学概论》,这是我定下的‘小目标’!”

大益八式由大益茶道院在2010年推出,是中国茶道的研修方法,是茶道礼仪与修行的结合。李萍教授在书中将中国传统儒学思想与中国茶道中的大益八式结合得相得益彰,让茶人深入理解儒家精神,也让儒家文化融入到茶人的修身法门之中,让“茶与儒”在中华文化的长河里交流、碰撞,融汇贯通。通过阅读本书,让读者在“洗尘”中清心,在“坦呈”中寻真,借“苏醒”知己知人,由“法度”以道中庸。

一边喝着茶,一边读着书,仿佛走进了流传千年的训蒙长诗,穿越时空,围观着历代大家们品茶行道。

谈到“道”,李萍教授在书中导论中说:“中国传统哲学中,‘道’一词有多种含义,通常的意思是天地万有以及人生价值存在的根源,也可意指天地万物通而为一的总体…学理层面的道统之道来自古代哲人对天人之际的追究,其方式有二,一是“推天道以明人事”,二是“究人事以得天道“,由此形成道统的两系,即”天人统“与”人天统“。茶道之道显然属于‘究人事以得天道’,是以人配天,以茶喻理,通过茶事喻人世、明事理,由此体悟终极的道。“

的确,从茶道发展历史中,显然被更多地归类于“究人事以得天道“的茶道。这也和我们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统一。对此,李萍教授在书中具有非常详实的记载,特别是从历史文本归纳总结,并投入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得出结论,此书对茶道的总结论述可谓是当代茶学界的专业代表。

那么,如何定义茶道呢?李萍教授给与的定义是:“茶道意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 。【导论第14页】由此,我也突发思考:“推天道以明人事”这一层面又是什么呢?茶道是否也有在此层面探究的意义呢?若从源头来说,茶道,是不是能从茶树诞生的那一天便与茶同在了呢?

我觉得单从茶树的从无到有来看,茶应该也有它自己的道。《道德经》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圣经》记载:“太初有道”,“万物是借着他造的”【《圣经》约翰福音第一章】。如此,万物的源头即是道,这道也包含了万物。万物有道,当然也包括一片小小的茶。

一棵茶树为什么诞生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横断山区周边,这其中是否可以探索大自然运行变化的规律?我们现在可以考究到的最古老的茶树约有3000多年的树龄,它经历了无数的日月星辰,那茶树被人类发现利用,是偶然还是必然呢?神农尝百草的故事,常喝茶的人们都应该耳熟能详了,但这个故事与当时的历史事实又有多大的出入?探究茶道很有意思,从茶树的无到有,在考古、科学、历史、哲学层面都会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

另一方面,李萍教授谈到了茶道的复兴。“我们今天谈复兴中华茶文化、重振中华茶道…绝非简单的复古…因为场景转换、时事已去,我们要始终抱持全球化的视野,在跨国文化的比较中鉴别、在异质思想的吸收中扬弃,对中华茶道传统作出现代诠释,将现代文明的基本价值融入其中,打造出符合时代精神、遵守科学原则、适应当代中国人合理生活方式追求的中华新茶道…“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并向李老师表达敬意。

人类进入现代文明的标志包括科技、经济、法治等。中华茶道的复兴也必然要适应人类文明的进步。要恢复传统文化,恢复的也不能光是外在的装饰样子,就好像现在时不时刮起汉服风、民国范,若不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内涵,就会变成俗不可耐。复兴也好,恢复也罢,不能只是表面文章,那就太狭隘了。

以茶道为例,宋代茶道的鼎盛不仅仅是茶的表现形式上,也和宋朝当时国力昌盛、重视人文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在如今的时代中,我们得先自己安静下来,会思考。首先,是恢复古人的一颗圣贤心,重视人文,耐心坚守地做茶道。另外,要勤奋,有智慧,这需要各个层面茶人的努力,才能走出一条能够适应中外文化交流的,在全球视野下的中华茶道复兴之路!

特别需要提及的一点是,茶企是中华茶道传播与复兴重要的中坚力量!茶企肩负着茶的种植、加工、科研、文化、销售、教育等重要板块的使命。如果说科技化制茶是一个企业的硬体实力,那么茶道茶文化建设便是茶企长期发展的软体实力。

在如今时代,茶企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打通产业链,实属不是件容易的事。如大益集团董事长吴远之先生说:“全球范围内,茶园种植产能己远超消费水平,饮茶口感定型需历二代人四十年,打通产业链需三代人六十年,饮茶文化成型需五代人一百年,是地球上真正的"百年孤独游戏",因此相比其它行业而言,茶不易成为投资的"热点"。当前进入的资本及人才不是多了,远远不足!“

李萍教授很具备当今时代全球化的眼光,她在书中说:“中国大陆则因泡茶法的一统天下而至宋代饮茶文化的多数内容不仅被遗忘也未得到推新。所以我们必须承认日本茶道、韩国茶道、蒙古茶道、越南茶道等都是相对独立且自称一体的文化类型。“此观点非常具有超越性!

除了认同于对李萍老师书中论述之外,我想大胆做一点自己的思考补充吧。

我们要复兴中华茶道,还要接受中华茶道发展至今的现实。是的,我们必须要承认日、韩、蒙古茶道等,他们结合了自己国家的文化、信仰发展成为如今独立的茶道文化类型。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的是,明代至今的中华茶道独立于其他国家发展成为的样式。我想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没有任何国家和地区能与中国茶的多品种、多滋味、制茶泡茶的丰富多样相媲美,这既是中华茶道的一部分。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茶的口味追求一直发生着变化。从最早诞生的绿茶,到最晚诞生的乌龙茶,至现代中国茶发展成为六大茶类,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人利用茶最早应从西周开始,据《华阳国志》所载,周武王伐纣后,巴蜀一带小国曾用其所产的茶叶作为“贡品“,献给周武王。【《茶道的开始》P6郑培凯著】。从西周一直到唐代陆羽《茶经》诞生,中国人喝茶(或是药用,食用)从简单到复杂,这个过程用了一千多年的时间。至宋代点茶法出现,喝茶复杂讲究程度登峰造极。然而,从宋代至今,中国人的喝茶方式从复杂又回归到简单,这一过程同样走过了一千多年。

这里出现了两个转折点:一个是唐代,一个是明代。唐代造就了中华茶道的开始,明代促成了现代茶道的形成,其中也隐藏着一条传播脉络。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共包括三卷十章。如今,在中国大多数普通人的日常饮茶生活中,除了第二章“二之具“很少涉及外,其他九章内容几乎全部包括。所以,中国茶文化无论在哪个时代,是一直都在陆羽《茶经》的发展脉络之中的。

如果说宋代继承了《茶经》里形而上的部分并发扬光大,甚至结合儒释道思想,传播至日本、韩国。 那么明代,以及后面出现的茶人便是更多地继承了《茶经》形而下的部分,更加直接、更加自由的泡茶法,取代了程式复杂的煎茶、点茶法。

明朝初年,炒青取代蒸青,散茶取代茶饼。饮茶方式、饮茶人群发生了重大变化。茶,不再被全部吃下去了,人们更乐于通过泡茶来品味茶的原味和香气。中国茶道因此进入了一个全新时代,其中最为代表的有如潮汕工夫茶。

在潮州,从老到少,从官员到百姓,人人都善于泡茶品茶,可以说那里便是近代中华茶文化的活化石。更有意思的是,潮汕工夫茶里最有名的凤凰单丛茶,其中的一个知名品种名叫“宋种”,相传是南宋末年,宋帝赵昺南下潮州,路经凤凰山,日甚渴,侍从便采下山中一种类似鸟嘴的茶树叶给皇帝煮制,皇帝饮之止渴生津,便给这棵树起名叫“宋种”,被广为栽植。“宋种”单丛后来没有发展成为点茶、煎茶等冲泡法,不然现代茶人恐怕体验不到它丰富迷人的蜜香丛韵了。

大益茶道院院长吴远之提出茶道的定义:“茶道,是从回甘体验、茶事审美升华到生命体悟的必由之路。”【《茶道九章》第二章第一节】。一方面,茶道植根于民族文化传统,另一方面,茶道符合现代生活的追求。

这也与李萍教授给与的茶道定义“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世界”相吻合,可以说是其中一种“淬炼”。

“茶道“是形而下的茶,与形而上的道完美结合。”人们通过喝茶,逐渐具备滋味的辨识能力;通过品茶,获得清净平和的审美体验,变得更加有品味;通过茶修,人们慢慢培养成为有智慧去感悟生命,寻得真味。如此,中国茶道变得更加地健康、时尚、丰富。

茶圣陆羽所著《茶经》中说:“茶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大益茶道的宗旨是“惜茶爱人”。茶,这一片灵叶,从诞生之日起,便注定要与人产生联系,它不但满足了人解渴的需要,又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

现代人看起来非常忙,忙着追求物质的满足,但是物质满足了,人心灵就真的能满足吗?

因工作原因,我平日对大益八式的修习常常有所实践,对于我自己而言,修习大益八式是一项操练与乐趣的结合,它有助于我对茶道仪式细分动作的理解,培养我内心的专注,并提高茶叶冲泡技艺。不仅如此,大益八式包括的精神内涵,如儒家的思想精神,也有助于我提升茶道审美以及对茶道思想的深入理解。

茶性如同东方人的个性,融合着儒家精神,代表着谦虚和清净。喝茶让人安静,品茶即是品心。这杯包罗天地万象之茶汤在当今的时代,或是下一个千年,又会带领中华茶文化进入什么样的景况呢?让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篇张波:一篇书评 一封信
下一篇吉木:从天地之大到四海之内——读《天地融入一茶汤》想到的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