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陈伟群:中华茶道文化的普世灵魂“精行俭德”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中国茶历》主编,此文为作者参加《纪念皎然诞辰130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的会议论文,经作者授权在茶道哲学研究所的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首发,感谢作者的信任和大力支持,敬请广大读者持续关注。


陈伟群 

《中国茶历》主编

 

一、认识中华茶道文化形成于唐代

唐代诗僧皎然(约720-800),在785年所作《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吟“孰知茶道合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首次提出“茶道”词。这正是中国茶文化蓬勃发展的必然产物。

首先是唐代处士陆羽(733-804),在780年定稿《茶经》并付梓。《茶经·一之源》“精行俭德之人”,联系着的《茶经·七之事》中追记历史传说典故记载的48则茶事与茶人,又归合为行、俭、德这三方面内容,可以说是反映了“精行俭德之人”的面貌,由此可见陆羽在《茶经》中已经呈现出茶道的道貌。

再者是陆羽《茶经》一出“天下益知饮茶矣”,彻底改观了茶的社会地位,茶,成为一门单独的学问。也可以说,茶的学问,一旦有规律、规仪、规范和上升到社会教化影响,再有规模的运用、遵循、传播,达到相当受众人数和影响范围,便在形成为茶道。

同时是唐代高僧怀海(749-814),在780年后,设立《百丈清规》,并将茶事融入禅门。《百丈清规》“赴茶”、亡僧之条,方丈四节将为首座大众茶,库司四节将为大众首座大众茶;旦望巡堂茶、方丈点行堂“茶”等条文中明文规定丛林茶禅及其作法次第,其“请新住持”文中记有“鸣僧堂钟集众门众,三门下钉挂帐设,向里设位,讲茶汤礼。请两序勤旧光伴,……揖坐烧香,揖香归位,相伴吃茶。……”讲经说法摆法鼓,集众饮茶敲茶鼓。茶会成为佛事活动内容。百丈禅师有三诀:“吃茶、珍重、歇”,使人体悟茶之清纯与禅之静寂圆融一体。这正表明:历史传说典故记载的48则茶事与茶人中,“俭”文脉,在茶禅融合突出上“道”。

如上也能表明:陆羽《茶经》“精行俭德”,已经从道貌的概括传播,变成为形成茶道的指向和行动,推动着中国茶文化蓬勃发展。

 

二、从文字字义来理解中华茶道文化的灵魂是“精行俭德”

首先我们要建立正确理解“精行俭德”的认识基础,这就是解释理解《茶经》“精行俭德”,相当是考古,应依据唐代及唐代之前信息为基础,这样才能全面和更好地传承《茶经》“精行俭德”。我认为,从文字字义来理解“精行俭德”,应基于四个前提:一是,“精行俭德之人”这六个字,是陆羽(733-804)《茶经》付梓(780)原文词句(这已无争议)。二是,解读《茶经》“精行俭德”应以唐代及唐代可知的信息(文献书著、物件中的文字)为基础。也就是说,907年唐灭亡之后年代的信息不适用。三是,相信陆羽著《茶经》完成三稿用了20多年,多一字少一字,都是有斟酌的。四是,《茶经·七之事》反映了陆羽形成概念的“精行俭德之人”面貌。

第一步梳理“精行俭德之人”在《茶经》中的断句与词组

中国古代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就有了我们后人的句逗、断句,“精行俭德之人”的断句有两个代表性版本。《茶经述评》断句是“精行俭德之人,”而后来的学者的书著断句是“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两个版本都采用“精行俭德之人”词组。

第二步对“精行俭德”进行独立词、字分析

1.“精行俭德”整体做词组,前无古人,且现代《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没有这个词。说明相当于要考古才能得。

2.“精行”做词组,前无古人,且现代的《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有这个词。也说明相当于要考古才能得。

3.陆羽《茶经》中出现“精”字的次数是最多的,共有14次,扣去“精行俭德”这1次和做为人名的3次外,则10次中,单字义用2次(“造不精”、“而精者”),组词用8次(“精腴”、“精铁熟铜”、“精华”、“精英”1、“精英”2、“屋精极”、“精稗”、“越葺精”)。而陆羽《茶经》中出现“行”字共有4次,扣去“精行俭德”这1次之外,单字用2次(“行三碗”“行五碗”),组词用1次(“备于运行也”)。

小结:陆羽《茶经》(包括“精行俭德”)中,“精”与“行”都是以各自独立的字义使用的,应以各自独立的字来释义。

4.“俭德”做词组有出处有:“君子以俭德辟难”〔春秋〕《易·否》;“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春秋〕《尚书·商书·太甲上》;“言当以俭为德,思长世之谋”〔晋〕《孔传》;“言君子於此否塞之时,以节俭为德,辟其危难”〔唐〕孔颖达(574-648)《周易注疏》;“废金宝之贡,有以彰俭德;搜遗逸之士,有以表至公”〔唐〕柳宗元(773年-819)《贺赦表》。但是,现代的《辞海》和《现代汉语词典》均没有这个词,但现代书面文字有使用“俭德”且就直接解释其意为“指俭约的品德。”这明显地显得很单薄。

在《茶经》(包括“精行俭德”)出现“德”字就1次,出现“俭”字还有一次是在《五之煮》有“茶性俭”。

小结:陆羽《茶经》(包括“精行俭德”)中,对“俭”、“德”是以各自独立的字义使用的,应以各自独立的字来释义。

第三步对“精行俭德”进行独立字解释

1.精

〔汉〕《说文解字》“精,择也”。择的基本字义:挑拣,挑选:择取。择优。抉择。择善而从。择的同本义:唐代之前古文献有:“与恶剑无择”。“而错择名利”。“申此择辞”。〔唐〕韩愈(768-824)《师说》“择师而教之”。

小结:《茶经》“精行俭德”中的“精”,宜解释“择善而从”。

2.行

〔汉〕《说文解字》“行,人之步趋也。”行的同本义,唐代之前古文献有:“行,为也”。“以次贯行,固执无违”。“行,言也”。“推而行之谓之通”。“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闻其谥知其行也”。“渊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长”。量词,如:酌酒劝饮一遍〔汉〕扬雄《法言·修身》(“宾主百拜,而酒三行”)。

在《茶经》(包括“精行俭德”)出现“行”字就4次,《四之器》中“备于运行也”的“行”,宜解释为做,从事,连续贯穿。《六之饮》中“行三碗”“行三碗”的“行”,应为量词解释。

小结:《茶经》“精行俭德”中的“行”,应从这些意思去理解:做,从事;连续贯穿;言,说;施用;事物的发展规律;举止;道行。

3.俭

〔汉〕《说文解字》“俭,约也。”俭的同本义,唐代之前古文献有:“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恭俭下人”。“俭于财用,节于衣食”。“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先君俭而君侈,令德替矣”。

小结:《茶经》“精行俭德”中的“俭”,应从这些意思去理解:节省,不浪费;约束,不放纵;恭俭:俭貌,态度谦逊;俭退,俭约谦让;俭然,自谦的样子。

4.德

德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德的古字形从彳(或从行)、从直,以示遵行正道之意。德的详细释义(选与理解“精行俭德”的“德”相关内容):

(1)人们共同生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唐代之前古文献有:“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指有德行的人。唐代之前古文献有:“以德诏爵”。“德不孤,必有邻”。

(3)行为;特指好的品行。唐代之前古文献有:“民生厚而德正”。“子夏曰‘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

(4)善行;仁爱;仁政。唐代之前古文献有:“丕乃敢大言,汝有积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感恩;感激。唐代之前古文献有:“王德狄人,将以其女为后”。“讷于言语,而襟怀信实。临川人皆德之。”

(6)德教;教化。〔唐〕孔颖达(574-648)《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命相布德和令,行庆施惠,下及兆民。”

(7)谓有道德。〔春秋〕《国语·周语下》“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

综上总结:《茶经》中“精行俭德”,应为这样句逗:精行、俭、德。则应理解为:择善行而从、择善俭而从、择善德而从。《茶经》中“精行俭德之人”,应为这样句逗:精行、俭、德之人。解释为就是指:择善行茶之人、择善俭茶之人、择善德茶之人。

 

三、从《茶经·七之事》来理解中华茶道文化的灵魂是“精行俭德”

1.从陆羽《茶经·七之事》》看中华茶道历史渊源文脉择善行茶:

周代已有人工技艺栽培的茶园,周代、春秋战国三国时期已有人工技艺煮茶羹粥,西汉已有制作茶具的技艺和茶叶交易,西晋不但出现茶诗、煮茶专用炉、茶用瓦碗还发现更多茶树,东晋著有煮茶羹粥的书,南朝宋更讲究种茶制茶技术产御贡茶,南朝梁王族以茶赐人,隋代吉庆聚会歌舞在茶山,唐代已经很讲究采茶的时间对制茶的重要,历代发现许多好茶表明评茶技术不断提高。《茶经·七之事》:〔上古〕神农发现茶;(〔商〕伊公烹煮茶粥羹)、〔春秋〕晏婴荤食以及茶;〔三国〕《广雅》说制茶煮饮;〔西晋〕左思《娇女》诗“画”煮茶;〔西晋〕孙楚歌茶荈产地;〔西晋〕黄门用瓦碗盛茶上惠帝;〔东晋〕郭璞《尔雅注》述茶树形态、性状和叶可煮羹饮;〔南朝宋〕前谦之《吴兴记》乌程县温山产御荈(茶);〔隋〕《坤元录》记在辰州溆浦县山上茶树很多,吉庆时亲族会集歌舞于此山;《括地图》记临遂县有茶溪;《夷陵图经》记“黄牛、荆门、女观以及望州等山都产茶”;《永嘉图经》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淮阴图经》记山阳县有茶坡;〔唐〕《本草·菜部》载“苦荼,生在四川一带的川谷、山陵和道路两旁,过严冬也不会死;三月三日采制焙干……”。《七之事》补遗:《华阳国志·巴志》〔周〕“南极黔涪……园有芳蒻香茗。”“涪陵郡”“惟出茶、丹、漆、蜜、蜡”;〔西汉〕王褒《僮约》“烹茶尽具”“武阳买茶”;〔东晋〕《华阳国志·汉中志》“武都郡……”与《一之源》“武都买茶”同地;〔东晋〕《华阳国志·蜀志》“什邡县,山出好茶”“南安、武阳,皆出名茶”;〔东晋〕《华阳国志·南中志》“平夷县,山出茶、蜜”。

2.从陆羽《茶经·七之事》》看中华茶道历史渊源文脉择善俭茶:

〔西汉〕高僧吴理真植茶树七株(公元前53-50年,最早的茶树人工载培者);〔东晋〕高僧支遁(314-366)就作《五月长斋诗》:“渊汪道行深,婉婉化理长。”言及“道行深”。陆羽《茶经·七之事》还有有:〔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以茶作药;〔东汉〕医学家华佗《食论》记茶增思维;〔东汉〕壶居士《食忌》记饮茶使人欲仙;〔东汉〕《桐君录》记“西阳、武昌、庐江、晋陵一带都喜欢饮茶客来清茶招待”;〔三国〕孙皓以茶代酒;〔西晋〕刘琨用茶解气闷;〔东晋〕陆纳杖侄,〔东晋〕桓温茶果宴客;〔东晋〕《艺术传》僧人单道开常吃茶不怕冷热;〔东晋〕僧人法瑶饮茶去老返童;〔南朝宋〕昙济道人以茶茗待新安王;〔南朝〕道人陶弘景医学家《杂录》记喝茶能使人轻身换骨;〔唐〕医学家孙思邈(541-682)《(摄养)枕中方》载“治多年的瘘疮用苦荼和蜈蚣一起烤炙”;〔唐〕徐勣(594-669)《本草·木部》茶治瘘疮,利小便,去痰渴热,少睡,下气清食;〔唐〕《孺子方》载“治小儿无故惊厥用苦荼和葱须煎煮服用”。《七之事》补遗:〔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世说新语》“别敕左右,多与茗汁”。

3.从陆羽《茶经·七之事》》看中华茶道历史渊源文脉择善德茶:

〔周〕周公《尔雅》说“槚就是苦荼”;〔周〕“南极黔涪……丹漆茶蜜……皆纳贡之”《华阳国志·巴志》(茶贡祭祀);〔西汉〕扬雄《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蔎”;〔西汉〕“茶陵的意思;就是出产茶茗的陵谷”《茶陵图经》;〔三国〕傅巽《七诲》提到“南中茶子”,举茶为八珍;〔西晋〕虞洪用茶祭祀;〔西晋〕江统上书责西园卖茶叶败坏国体;〔西晋〕傅咸为卖茶粥者“站台”;〔西晋〕张孟阳《登成都楼》诗咏“芳荣冠六清”;〔西晋〕弘君举《食檄》说用鲜美茶敬客,引文有“霜华之茗”;〔东晋〕郭璞《尔雅注》述茶还有名茗、荈、苦荼;〔东晋〕苟奴见(夏侯恺这爱茶人死后饮茶)茶人魂《搜神记》;〔东晋〕秦精感念采茶引路人《续搜神记》;〔东晋〕《广陵耆老传》载老妇卖茶所得钱散给穷人;〔南朝宋〕任瞻问茶不难人更不炫耀自己;〔南朝梁〕刘孝绰感谢晋安王赐茶等八种食品;〔南朝宋〕鲍令晖作《香茗赋》;〔南朝宋〕王微《杂诗》赞“收领今就槚”;〔南朝齐〕世祖遗诏死后不要牲畜祭祀,“但设饼果、茶饮”;〔北朝魏〕王肃说茶不能居于奶酪之下;〔唐〕《本草·木部》载“茗就是苦荼,滋味苦中带甜……”;〔唐〕《本草·菜部》引文中“苦荼,一名荼,一名选,一名游冬”;〔唐〕《异苑》载寡妇喝茶前总是用茶虔诚祭祀竟获答报。《七之事》补遗:〔周〕“王三宿、三祭、三诧(奠茶三次)”《周书·顾命篇》;〔西汉〕扬雄《蜀都赋》有“百华投春,隆隐分芳,蔓茗荧翠,藻蕊青黄”;〔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茗、茶芽也”。


四、从传承文脉看中华茶道文化的普世灵魂是“精行俭德”

自唐代形成中华茶道文化,千年来的传承发展成为三条文脉:茶艺、茶禅、茶德。

1.中华茶道文化的第一条文脉是茶艺。主要的脉络是发现茶、种好茶、制好茶、煮好茶、饮好茶、评好茶、演绎好茶。是中华茶道文化普世性的主要方面。道貌特征发自唐代《茶经》归纳的“精行”即:择善行茶(择善行而从),后来发展形成茶艺文脉。在唐代从“行”字当头,着力点在“喝好茶”,陆羽是领军人物。《茶经》“精行俭德”之“行”,应从这些意思去理解:做,从事;连续贯穿;言,说;施用;事物的发展规律;举止;道行。

历代的代表人物和事:唐代陆羽撰写了世界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创建了古代茶学。陆羽《茶经·一之源》有“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已经把植茶提高到讲求“艺”。此后经宋、元两代,〔宋〕赵佶《大观茶论》、蔡襄《茶录》问世,茶区扩大,福建贡茶团饼技术日臻完善,点茶、斗茶、茶百戏,“焚香、挂画、插花、煮茶”四雅兴盛,茶艺更为精湛。明代朱元璋下旨“罢造龙团”,朱权出《茶谱》,散茶制作技术日益精进。明、清时代茶学著作已有六十余种,始形成红茶、绿茶、青茶、黑茶、白茶、黄茶六大茶类和茉莉花茶,民间贸易让中国茶走向世界。吴觉农奠定了现代茶学基石。1940年复旦大学在农艺系内建立茶学专业组,现代茶学(园艺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树栽培、茶树遗传育种、茶树生理生态、茶树保护、茶叶加工、茶叶机械、茶叶生物化学、茶叶综合利用、茶业经济贸易、茶与人体健康和茶文化教研等分细学科。

新时代这支历史悠久的茶艺文脉已繁荣发展为:独立茶学科、社会化茶艺、茶叶全流通。茶学,发展成一门以农学为基础并包含食品学、经济贸易学和社会学又涉及农、工、商、文的综合性交叉独立学科;社会茶艺,发展成为以茶艺师证书培训、举止茶修体验教学、少年儿童茶礼教学、茶空间美学教学,茶艺大赛;茶叶全流通,龙头企业带头,形成非遗传承精制、茶叶再加工、茶空间(茶叶经营店、茶馆、网上导流经营)、茶文创产品、茶博会(包括采茶节、斗茶赛和评茶会)、茶旅游、茶出口、渠道再造等产业化发展。

2.中华茶道文化的第二条文脉是茶禅。主要的脉络是以茶为药、以茶提神、以茶养身、以茶待客、节俭简约、茶助禅定、行茶规矩、茶顺道行。茶文化和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是中华茶道文化普世性的重大成果。道貌特征发自唐代《茶经》归纳的精“俭”即:择善俭茶(择善俭而从),后来发展形成茶禅文脉。在唐代从“俭”字当头,着力点在“喝醒茶”,怀海、皎然是领军人物。《茶经》“精行俭德”之“俭”,应从这些意思去理解:节省,不浪费;约束,不放纵;恭俭:俭貌(态度谦逊),俭退(俭约谦让),俭然(自谦的样子)。

陆羽《茶经》780年付梓之后,茶文化和禅文化融成茶禅文化,成果斐然。

历代的代表人物和事:东晋僧人于卢山植茶,敦煌行人以饮茶为助修。其使由饮而道,融茶禅一味者,则始自唐代由禅僧抚养于禅寺而成长之茶圣陆羽,其著《茶经》,开演新风。佛教禅寺多在高山丛林,栽茶,制茶饮茶,相沿成习。唐代百丈禅师怀海创定《百丈清规》,使人体悟茶之清纯与禅之静寂圆融一体。皎然饮茶诗有“茶道”和“三饮便得道”之语。赵州禅师(778-897)“吃茶去”成禅宗最著名之大公案。唐代高僧善会(870)获赐领众僧来到石门夹山,创立夹山灵泉禅院,他所领悟的“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地”,成为唐、五代禅宗中最富有代表性和典范意义的禅宗境界。夹山寺是誉满东亚的茶禅祖庭,夹山开山祖师善会讲禅说法品茶悟出了“茶禅一味”。丛林谓过午之后饮食,谓为小药,故茶又谓为茶汤,如药汤然;进士陈吾道建茶庵寺。饭后三碗茶成和尚家风,以茶敬客,更是寺院常规。唐代皇室以供养茶赐茶为供佛施僧的高级礼遇,法门寺地宫密坛供用茶具。自宋至清,举办茶宴,已成寺院中不可或缺的活动。如浙江余杭经山寺即有近千年的茶宴史。藏传佛寺,一般都举行茶会。《瑜伽施食》从唐代流传至今不衰,已成为融佛教教义、文学、音乐、舞美于一体的演唱法本。宋代,荣西高僧两次来到中国参禅,并将圆悟禅师的《碧岩录》以及“茶禅一味”墨宝带回日本,于1191年写成《吃茶养生记》一书,成为日本佛教临济宗和日本茶道的开山祖师。之后大应国师又将中国寺庙饮茶方式传至日本。大应之后继有几位禅僧至中国习茶道并成为茶师。后大德寺一休和尚将茶道之法传弟子珠光,乃融日本文化之特色,创出富有东瀛风味的日本茶道,成为日本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后千利修改良而普行于民间,称为千家流。

新时代这支历史历史悠久的茶禅文脉已繁荣发展为:中国茶禅文化(包括吴立民发掘的“药师茶供会仪轨”)、日本茶道、韩国茶礼、茶药茶疗。

3.中华茶道文化的第三条文脉是茶德。主要的脉络是认知茶、感恩祭祀、赞美茶、兴茶礼、以茶敬礼、教化育人、励行垂范。是中华茶道文化普世性的灵魂升华。道貌特征发自唐代《茶经》归纳的精“德”即:择善德茶(择善德而从),后来发展形成茶德文脉。在唐代从“德”字当头,着力点在“喝懂茶”,颜真卿是典范人物。《茶经》“精行俭德”之“德”,应从这些意思去理解:人们共同生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有德行的人;行为,特指好的品行;善行,仁爱,仁政;感恩,感激;有道德。

历代的代表人物和事是中国历代的“时代茶范”:〔唐〕颜真卿、〔宋〕苏轼、〔明〕朱权、〔清〕李渔、〔现代〕林语堂、〔当代〕吴觉农、〔新时代〕张天福,他们灵魂高尚,茶德流芳,令人敬仰。

颜真卿是唐代茶德风气的倡导者,他编纂《韵海镜源》,兴茶会雅集,增进学士以茶交情兴文,促成兴起了唐代湖州文化圈的繁荣;他推动第一个皇家茶工厂--顾渚山贡茶院建成;他出资建“三癸亭”支持陆羽办茶亭,帮助建成“青塘别业”,陆羽入住修订《茶经》,完成三稿并付梓。颜真卿是唐代书法家,他将自己高尚的人格融入书法,创立雄强、壮美、宽博的“颜体”楷书,透露出中正的行为修养,成为中国书法史上唯一能与王羲之雁行的书法家。“书至于颜鲁公”,“颜楷”被后世奉为楷书首典。颜真卿是道德楷模,他为官近五十载,一心为国、一尘不染、一意担当,勤政爱民,惜才兴茶,以自身“云水风度、松柏气节”诠释了茶德精神。颜真卿无愧是唐代茶范,他的茶魂带着唐代的气象和自身的本性:博大。

苏轼与茶结缘终生,长期的地方官经历和贬谪生活,使苏轼足迹遍及江南、华南茶区,他采茶、制茶、点茶、品茶、讲茶、咏茶,情趣盎然;“从来佳茗似佳人”,成了苏轼保持旷达而乐观人生的精神伴侣。他创作有大量的茶事作品,着眼于抒情与人生历程的高性情相贯通,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广为传咏。苏轼是宋朝文化高度繁荣历程中涌现的文坛领袖,他不但是茶人首席代表,而且是左右宋代茶德风气走向的关键人物,也是影响后代社会茶德修行的众望典范。苏轼无愧是宋代茶范,他的茶魂带着宋代的气象和自身的本性:旷达。

朱权耽乐清虚,悉心茶道,借茶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和内心世界,达到修身养性;他主张保持茶叶的本色,提倡饮茶方式要方便、简单,顺应茶本身的自然之性,推动了叶茶(散茶)发展;他将饮茶经验和体会写成《茶谱》传世。朱权以隐士之力参与促进明代文化艺术呈现世俗化趋势,他不但是明代茶人杰出代表,而且是推动明代茶德风气走向的重要人物,也是影响明代社会茶德修行的突出典范。朱权称得上是明代茶范,他的茶魂带着明代的气象和自身的人性:清真。

李渔是真茶客,对茶具、茶道、茶品等方面富有研究,还创作过以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并常将茶事做为展开故事情节的重要手段。李渔论饮茶,讲求艺术与实用的统一,《闲情偶寄》中,记述了他的品茶经验和论述,对后人有很大的启发。李渔以民间文人之身励行清代文化艺术世俗化,他不但是清代有作为的茶人代表,而且是推动清代茶德风气和茶美学走向的重要人物,也是影响清代社会茶德修行的突出典范。李渔称得上是清代茶范,他的茶魂带着清代的气象和自身的本性:融化。

林语堂直面人生,并不缀以惨淡的笔墨;讲改造国民性,但并不攻击任何对象,而以观者的姿态把世间纷繁视为一出戏,书写其滑稽可笑处;品茶,进而追求一种心灵的启悟,以达到冲淡的心境。他称得上是现代茶范,他的茶魂带着现代(民国)的气象和自身的本性:诙谐。

当代茶圣吴觉农,博学多才,不慕官禄,艰苦创业,矢志许茶,为我国当代茶学理论、科研育人、产销贸易等方面作出了划时代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我国当代茶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吴觉农不愧是时代茶范,他的茶魂带着当代中国的气象和自身的本性:担当。

张天福坚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黎明即起,清茶一杯……美好生活靠努力创造,“一叶香茗伴百载,俭清和静人如茶”,张天福老人是茶人寿享茶寿108岁的古今唯一人。张天福不愧是新时代茶范,他的茶魂带着当代中国新时代的气象和自身的本性:中和。

时代茶范。是与所处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著名茶人的顶级代表,是左右所处时代茶德风气走向的关键人物,是影响后代社会茶德修行的众望典范。


综上论述得出总结论:

1.“精行俭德”贯通于中华茶文化普世光大源远流长(传)。中华茶道文化的普世灵魂是“精行俭德”。

2.“精行俭德”连系着中华茶文化的自然萌发期,成为唐代中华茶道文化形成的标志和灵魂。“精行俭德”,普世引领《茶经》问世后中华茶文化发展方向,普世贯通中华茶道文化的三个文脉茶艺、茶禅、茶德。

3.中华茶道文化的普世性有“四个维度一个高度”:第一个维度,中华茶道文化“三个文脉”是从“精行俭德”繁延伸展,“三个文脉”各自主脉从唐代以来无间断繁荣发展,是中华茶道文化的普世性。第二个维度,“三个文脉”相互借鉴从唐代以来有交集又各有主脉的发展,也是中华茶道文化的普世性。第三个维度,“三个文脉”是平行的、相互促进而不是进化关系的认识,还是中华茶道文化的普世性。第四个维度,“精行俭德”融入生命德育贯穿于人的生活(既是快乐主义的侧重生命好状态的努力,又是德行主义的侧重精神好状态的努力),也还是中华茶道文化的普世性。一个高度,“以茶为载体,传播中华文化”,就是要以茶艺、茶禅、茶德“三个文脉”为载体来传播中华文化,这则是中华茶道文化普世性的更高境界和使命。

4.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全球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茶叶,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茶叶消费习惯,饮茶人口近30亿。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文明的可持续发展。这是具有高度标志的新时代中华茶道文化的普世性。


  
上一篇陈伟群:茶以器扬,器以茶兴
下一篇陈立:茶道研修:以守为本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