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群:茶以器扬,器以茶兴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中国茶器具随茶而来,伴茶而行,因茶而荣,与茶同珍,是珍藏之器、礼仪之器、实用之器、百姓之器、民族之器。”这是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先生在10月31日出席一次相关活动时的新提法。我今天见到报道便在评论区给予点赞并评论:“茶以器扬,器以茶兴。”实事求是,客观判断,声声入耳!
我们的历史文化,浩瀚而宽广、博大而精深,既创造有向往美好生活的独特物产,亦铸就并展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价值和风范,是弥足珍贵、足以垂之久远的精神财富,是伟大中华民族拥有坚定自信的底气所在。
如今,技术与社会的快速变奏,对历史知识生产与传播带来了一系列新变化与新挑战,当前日益流行的“历史热”现象背后,除了纯粹的史学爱好者外,出现了一种史学民粹化的发展倾向,一些非专业人士、商业人士积极争取历史的解释权,其身后则有着特定的政商利益。已有专家精辟地指出:这一趋势,与“公共史学”的现代发展并不是一回事,事实上中国历史文化研究一直都有浓郁的公共性的传统。我们需要正视这样一点:公众参与历史演绎,这是知识生产体系日益多元化的表现,是历史知识普及与传播的重要工作,但是一些人对历史解释的肆意歪曲和片面理解,无形中干扰了严肃历史文化知识的传播。有社会责任感的研究者和传播者,有责任引导公众历史兴趣,而非片面迎合。为此,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历史文化研究的公共功能,另一方面仍需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避免历史文化研究陷入“民粹化”、商业化的泥潭。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在新的背景下思考历史文化研究的话语体系和公共表达方式,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就最近的十几天内,笔者在《今日头条》微信公号发出了四篇旗帜鲜明的文章,正是在做这方面的积极努力。拙文的标题如下,欢迎查阅。《称“某某之父”之类是不妥的,特别是付诸文字传播,真该休矣》、《源于对茶的恭敬心,中华茶文化传承很讲究摆正茶与人的位置》、《坚持中华茶文化守正创新,不但要大声喊,还要善作为》、《茶是世界上唯一设“国际日”的植物和饮料,应重视茶文化守正创新》。
针对一些不良现象,笔者曾在上文中特别指出:正是对茶的恭敬心,中华茶文化经典中并未出现“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的词句。陆羽《茶经》中肯定没有,有人口头或撰文说在明代许次纾《茶疏》中有,其实该书中的提法是“清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与论茶也。”“茶滋于水,水藉乎器,汤成于火,四者相须,缺一则废。”总之,有必要再次提醒:别再说“古人云‘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了!一者古人没有这样说,二者因为这是现代人编造的“古人云”,再传,则是“鹦鹉学舌”找错人学来的传播。
本文作者投稿相关新闻:
我国陶瓷“小茶杯”行业年销售将逾200亿元
(新华社客户端 2020-10-31)
茶以器扬,器以茶兴。作为“小茶杯”行业的我国陶瓷茶器具行业2020年销售额将达到203亿元。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长周国富在31日成立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上说,中国茶器具随茶而来,伴茶而行,因茶而荣,与茶同珍,是珍藏之器、礼仪之器、实用之器、百姓之器、民族之器。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产茶大国、茶消费大国和茶文化大国,茶器具产业和茶器具文化也生机勃勃。据有关部门统计,2019年全国陶瓷茶器具行业国内销售额197.8亿元,预计2020年将达203亿元,同比增长1.92%,今后几年将有5%左右增长率。我国茶器具生产大国地位确立,茶器具品类丰富多彩,如青瓷、白瓷、黑瓷、彩瓷、红瓷等瓷茶具,以及陶茶具、石茶具、金属茶具、玻璃茶具、搪瓷茶具、竹木茶具、漆茶具等等,新材料茶具层出不穷。
周国富说,我国还不是茶器具强国,缺乏世界性品牌和国际性大企业,茶器具产品文化附加值不高,缺乏国际市场竞争力。产品同类化、同质化问题突出。全行业要进一步健全标准,规范市场,从制作到销售都要强化质量标准、安全标准以及对自信诚信、匠心创新精神的坚守和弘扬。
茶为国饮,杭为茶都。杭州自古以来茶文化氛围浓厚,浸透着江南茶韵。由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与浙江省现代陶瓷艺术博物馆发起成立的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茶器具文化委员会以“传承创新·器象万千”为主题,志在推动陶瓷文化与茶文化融合的中国茶器具文化发展繁荣。(记者王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