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王雅清:深厚的文化积淀,充实了湘茶的文化内涵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王雅清

九江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我们还考察了夹山寺。实地感受这个茶禅一味的发源地的文脉传统。夹山寺又名灵泉禅院,始建于公元870元(唐咸通11年),历经唐懿宗、宋神宗、元世祖“三朝御修”。夹山寺鼎盛时期,其规模宏大,有九殿一宫,后屡经兵荒马乱数度兴废,现已修复六殿一宫。夹山开山祖师善会讲禅说法品茶,悟出了“茶禅一味”真谛。山牛抵茶自宋至清一直被列为贡品,此行颇为遗憾的一点就是没有亲身看到这个名满天下的牛抵茶,我们在夹山寺喝的是师父自己的柑普红茶,但是用的是名震茶界的碧岩泉水,也是难得的因缘了,因为碧岩泉本身就是煮茶的极品泉水。

道教主张服用深山灵芝仙草之类,以达到轻身换骨,羽化成仙。在服用的仙草中,当然也不排除茶。梁代道士陶弘景“茗绿轻身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陶弘景新录>) 里明确地指出了茶在修道成仙中的重要地位。茶的性能与佛理旨趣也是一致的,从昧上说,茶味清苦。这与佛理视人间为苦海,视涅架为清寂是一致的,故有茶佛一味之说法。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和“十二因缘”,四谛的第一谛就是苦谛。佛教视人生为无边的苦离、求不得、五蕴盛苦。一杯苦味的清茶,在佛教徒的眼中似乎浓缩着人生的所有苦,当你去细细品味清茶,就好比细细咀嚼人生的种种苦。所以 对佛教徒来说,饮茶有助于静虑人生、坚信佛理、追求解脱。夹山开山祖师善会讲禅说法品茶,悟出了“茶禅一味”真谛。

据中国茶禅学会专家考证,夹山是“茶禅”、“茶道”的正宗源头,从夹山寺,我们拿到了北京燕山出版社的2015年出版《夹山茶意》一书,湖南佛教协会会长圣辉法师讲到茶与佛的缘分,第一时期是养道助缘期(包括仪轨),第二个就是茶禅一味期,而第三个时期,则是弘扬传播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就是宋元时期在夹山寺做了十年住持,并在这里写下“宗门第一书”的《碧岩录》的圆悟禅师,他上承善会禅师“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的“夹山境”,下传“茶禅一味”的禅修三味,其后,经径山大慧和虎丘绍隆等弟子的弘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在日本演变为茶道,在朝鲜半岛演变为茶礼),从这个意义上说,夹山寺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考察的第二站在这里,确实是一个非常精心的安排,对此再次感谢湖南省茶叶集团给我们考察提供的帮助。

夹山寺据说还是李自成兵败归隐之地,夹山寺师父言之凿凿,说有考古资料支持,因为没有看到,师父也是语焉不详。据公开资料,关于李自成的归宿,史学界主要有二说,二说目前都缺乏最直接的证据。一为通山说。此说认为李自成是在1644年(顺治二年)于湖北通山九宫山遭地主武装杀害,年仅三十九岁。另为夹山说,即顺治七至八年李自成被清军击败,出家于石门夹山寺,法名奉天玉大和尚,卒于1674年(康熙十三年),终年约七十岁。"禅隐"夹山,吟出了"英雄一代赴飘萍,大块空留百战身。捣碎乾坤惊日月,踏翻宇宙走雷霆。时来作恶天还怕,运去看经佛不灵。事业尽随流水去,禅房梦醒夹山青"的悲凉诗章。在夹山寺,李自成最后圆寂于此,对此说法,我没有深入研究且存疑。

在桃源的茶庵铺,感受到湘茶的前世今生,我们走访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催生了一家茶企;一个偶然的发现,催生了一个品牌;一个品牌,带动了一个产业——这就是  2014年湖南茶叶“十大新锐人物”青年农民饶文兵创造的传奇。看到了古老的民间传说在今天的历史重现。

 22b6341682e06f3023172b030905adb9.jpg

在安化,我们从梅山文化研究专家李翔教授的介绍中,感受到安化黑茶品牌背后的深厚底蕴。梅山文化是深厚悠远的巫楚文化和历代移民开梅带进来的外地文化不断碰撞、交融、同化,融合的产物,我们实地考察了安化的茶亭,感受宋朝开梅时从江浙、江西等地汉民的迁徙迫使苗瑶先民在苗疆古道上向周边向南迁徙,以此同时又将梯田农耕文明传播到云南广西和东南亚的古代历程,湘黔古道上发生的历史与茶的种植,流通有很大的文化空间值得我们去发现。

湖南是一块文化宝地,有神农和炎帝时代的传说可以考证的种茶史,茶从唐朝时期开始,就已经从一种植物元素,发展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内容。道教主张服用深山灵芝仙草之类,以达到轻身换骨,羽化成仙的目的,所以最早的茶类似于仙茗,是修仙服用的仙草之一,茶的性能与佛理旨趣也是一致的,从味上说,茶味清苦。这与佛理视人间为苦海,视涅槃为清寂是一致的,故有茶佛一味之说法。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和“ 八正道 ”“十二因缘”,四谛的第一谛就是苦谛。佛教视人生为无边的苦离、求不得、五蕴盛苦。一杯苦味的清茶,在佛教徒的眼中似乎浓缩着人生的所有苦,当你去细细品味清茶,就好比细细咀嚼人生的种种苦。所以对佛教徒来说,饮茶有助于静虑人生、坚信佛理、 追求解脱。

从塑造中国传统文人精神气质内核的人格构成因素而言,随遇而安、乐天知命就是道家思想的体现。佛教的审美和道家的审美情感及人生态度是相通的,佛教的中国化强化了作为本土文化的道家的审美情感和人生,而传统儒家思想的积极进取的齐家、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个人价值追求与佛道思想的融合,共同构筑了中国文人的人格理想。茶人陆羽,在整理和规范中国茶艺的过程中,即将儒家的修身养性、克己复礼的道德追求融人了茶艺中,提出了对品茶者的人品要求,“精行俭德”。这一观点成为两干多年来中国茶人或茶学者普遍遵循推祟的个人品德要求。唐代诗人刘贞亮提出的“茶十德”更是明显的儒家的社会功利追求。正是这些这些独特的文化内核让饮茶超越了单纯的饮品,赋予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哲学升华,不仅造就了茶文化机理,同时也形成了以大众饮茶为基础。

可以说包含了多种文化内涵和精神理念的茶叶产业。随着社会交往的扩大,整个茶叶产业已经突破了地域上的限制,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茶文化,提升了茶叶资源的应用价值的同时也构建了茶文化资源的内涵。茶生活在如今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象征着现代社会快节奏之下的人的一种生命的价值观,这是一种与茶产业茶文化文化联系紧密的生命哲学。湘茶在这一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值得我们深入挖掘。


  
上一篇王雅清:以茶产业助推脱贫,促进乡村振兴的湘茶人
下一篇刘跃华:西南边陲吹来的一丝凉风 ——观摩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散记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