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郭毓玮:茶修:穿越古今的生活方式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举办的第四届“我与茶道”征文活动,得到了热心读者们的踊跃参与。专家委员会优中择优,评选出了优秀作品,仍然有不少较好的作品。我们选择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两篇上乘作品,并征得作者同意,在“茶道哲学研究”网站、微博、微信公号首发,以飨读者。


郭毓玮

茶,作为一种清香,纯洁之物,自古至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及精神世界。传说的神农时期,茶与水的碰撞,交融,揭开了历史帷幕,此后,随着朝代更迭,茶叶从外在制作工艺,饮用方式,到内在修养身心,追求精神,多元化的发展,潜移默化的占据了日常生活一席之地。老百姓将茶纳入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古代文人士大夫将茶从物质性提升到了文化性,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茶中,抒于诗篇,书画;儒释道三教,则使茶从文化性最终提升到了精神性,三教将饮茶作为修身养性的生活方式,体用一源。如今,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寻找片刻的宁静成为了一种“奢侈”。茶修对于现代人,是一种让内心归于平静,寻找自我本体的生活方式,借茶修行,以茶养德,反躬自省,感悟生命的真谛,自然的奥妙。

 

一、茶修在历史中的成形

茶叶的饮用至今已有两千余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作为茶叶的首次发现,被大多数人认可,然而神农的创造发明只是那个时代的神化符号,不能作为我们探讨的依据。有关茶叶的食用或饮用起始时间还存有争议,有上古说,先秦说,两汉说等,但西汉说是目前学届最为公认的。就目前史料记载而言,茶叶使用时间不会晚于西汉[1]。西汉王褒曾在《僮约》提及烹荼尽具”,“武阳买荼,据考证,荼即为茶。八个字表明了茶作为食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并且成为商品流通于市场。

汉末魏晋时期,道教创立并发展,茶对于道教的修行具有独特意义。道教,属于宗教化神学团体,注重思想与身体的修炼,寻求生命的永恒,以道家思想作为基石,遵从天道与自然。道教追求清静无为,天人合一,教术类型繁多,有“服食”术,其中饮茶,具有延年益寿,甚至羽化成仙之效,通过饮茶助修行,达到长生久视。东晋道教主要代表之一葛洪曾对《周易》“天地之大德曰生。”做了解释,他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好物者也。”天地之间最高尚的德行为生,重视生命的价值与绵延。南朝时期道教理论家陶弘景《杂录》写到:“苦荼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丹丘子黄山君是道教神仙人物,陶弘景表明通过喝茶从而能够脱胎换骨(此本为道教用语,指通过修道得道,便可换凡胎凡骨为仙胎仙骨)。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统一,庄子在《齐物论》写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通过心斋与坐忘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道教渴望回归自然寄托于茶,茶为自然之物,是自然与人之间的媒介。饮茶于道教而言是修道的重要之术,是与自然沟通,在饮茶中感悟宇宙自然之规律。

唐朝时期,茶文化全面发展,茶业贸易进一步扩大,此时,佛教也处于繁荣阶段,“自古名寺出名茶”,茶与禅宗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茶助僧人参禅悟道,僧人助茶广泛普及。中唐时期陆羽《茶经》的问世,使茶事发展走向了专业性,全面性,饮茶逐渐雅化。茶圣陆羽幼时曾被智积禅师收养,从小对寺庙生活的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影响陆羽对茶的理解。陆羽对唐以前关于茶的基本知识做了梳理,归纳,有着对茶的独到见解,《茶经》写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他对喝茶人提出了品德的概念——精行俭德,将饮茶上升到德行,修养层面。古代寺庙一般建在远离尘世的崇山峻岭,云雾缭绕之中,这为茶树的生长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形成了农禅并重的局面[2]。客观与主观的因素,促使茶融入佛教生活与修行。佛教修行原则为戒定慧,即消除一起妄念,完善自我道德;心态平静,达到禅定的境界;在静中获得智慧,提升悟性。修行要求静态,极为专注,明心见性,过程中不免会使人产生困倦,而茶具有提神醒脑,益思,生津止渴之效,并且能够为僧人过午不食产生饥饿时补充体能(陆羽之前唐朝饮茶会在茶中加入各种佐料,类似于汤类)。茶的外在功效大受僧人的青睐,促进了饮茶之风的传播[3]。“苦集灭道”四圣谛,为佛教基本教义,而苦谛则为佛法认识论的基石,对苦谛的理解,能够在饮茶中得到感悟。佛教云:“人生八苦,即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佛法修行参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看破一切世间烦扰疾苦,从而豁然开朗[4]。这种修行过程与饮茶颇为相似,茶性本为苦,但苦后回甘,借茶助修,参破苦谛。禅宗注重对人的本体关注,在生活中实践,悟道。禅修与饮茶结合,从生活中感悟禅,从茶之本性体会人生哲学。禅茶一味的一体化自宋代高僧圆悟克勤提出后便广为流传,通过茶修达到禅的境界,禅学与茶学不断深入互相影响。

宋朝推行的国策之一“重文轻武”,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茶文化发展[5],饮茶趋于常态化,文人墨客对茶的追求,茶由实质性转为精神化,儒家思想融于茶,茶道开始盛行。宋代饮茶,创立了点茶法,并开启了具有竞争意义的斗茶活动,在点茶的基础上又创造出茶百戏,即仅用茶和水在茶汤中进行创造,或泼墨山水,或云雾花鸟,具有文人气息,提升审美境界,增加了茶道艺术价值。一杯茶将茶人与茶客内心相连,引起共鸣,茶人给茶客带来精神愉悦,茶客接收茶人的心意,对于彼此都是一种修行,互相的默契,在茶中感悟。喝茶时间延长,增加了茶人与茶客之间的互动,通过茶向内心发问,进行反省,忘记尘世达到超然境界[6]。宋代理学兴起,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理是宇宙的本源,万事万物虽各有其理,但都归于天理,提出理一分殊。朱子曰:物之甘者,吃过而酸,苦者吃过即甘。茶本苦物,吃过即甘。问: ‘此理何如?’: ‘也是一个道理,如始于忧勤,终于逸乐,理而后和。盖理本天下至严,行之各得其分,则至和。朱熹以茶喻理,克制欲望,遵从万物法则及伦理道德,将行之各得其分,从而达到和的境界。朱熹不再将茶单看作饮品,而是将其上升到理本论的哲学范畴,通过饮茶认识理”,茶与理进行无障碍相连[7]。朱熹作为新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将儒家思想融入茶中。纵观历史长河,儒家作为古代官学一直占据主流性,起于先秦的儒学思想延续至今内部分有不同流派,但他们都追求至和的理想境界,尊重人与自然,潜移默化影响各个文化层。《论语》写到:礼之用,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对礼的应用,要做到恰当和谐,在人际交往中也应保持和谐共处的关系,《中庸》作为儒学思想的认识论与方法论,其核心为致中和,指导人们执两用中,保持思想与实践不偏不倚,达到持中致和是一种达到大同的理想境界。儒家“和”的思想同样作用在茶修之中。比如,俗语讲“倒茶七分满”,避免过多烫手,过少尴尬;饮茶适宜温度为60度左右,不宜过烫过凉,讲究的都是是一种和谐的状态。茶人品茶多注重氛围感,人与茶,物,环境的统一,和谐,体悟之境界,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增进彼此的情谊,善待他人。茶修在思想上自省,在实践中创造和为贵。除此之外,儒家注重礼制,茶人的修养表达在茶礼之间,茶礼文化的形成极富有创新性[8]。茶人行茶事都有一套完整有序的仪轨,在过程中自省,与茶客沟通,增强社交互动,长期实践中贯彻茶礼。日日行茶,时时修持”的茶修,贯彻了《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思想,茶修的过程就是反复自省,不断使自己更新,达到内外兼修,启迪智慧。

元代统治时间仅为九十七年,游牧民族主要关注于茶的功效,消脂解腻,不大注重茶的文化精神层面,喝茶方式则是泡茶法,新的饮茶文化转向了朴素,单纯[9]。这是宋朝点茶法向明朝泡茶法转变的一个时代,到了明朝彻底改变了喝茶的繁琐过程,泡茶法将点茶法彻底取而代之。

明清时期的饮茶已更具有普遍性。明太祖朱元璋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为了爱惜民力,化繁为简,下旨“罢造龙团,惟采芽茶以进。散茶成为了民间饮茶的新风尚,并且促进了除绿茶以外其他茶类的创新。散茶的流行使茶回归于自然状态,而此时王阳明的心学流行,认为吾心即宇宙,天与人以心沟通,一定程度上影响文人墨客将饮茶,茶修与自然相融[10]。如唐寅的《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图》,许至震的《衡山先生听松图》,关仝的《关山行旅图》等茶画明清时期不在少数,表现的场景多数都是在山清水秀的自然中品茗。明清时期的茶修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将人的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感受天人合一,茶客追求内心的返璞归真,回归本心。

 

二、现代生活中的茶修意义

茶在历史中的生命周期经历了发现,兴起,繁盛,普及,衰退,如今则处于茶,茶文化,茶道的复兴时期,在饮茶中学习茶文化,在文化中自修,在自修中领悟道的精神世界,此阶段应借鉴历史从而根据时代背景进行创新。历史是不可逆的,文化是动态发展的,现代人对茶的理解并不是对之前概念的生搬硬套。正如上面所阐述的每个时代茶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社会背景的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素养,文化变迁,精神追求等诸多因素都在变化。茶自身不断变化,却一直保持熠熠生辉,不论是从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都能够满足不同时代的需求。从茶叶上升到茶道,从物质性上升到精神性,其中的发展,内涵,文化是值得我们现代人考究的,学习历史,传承茶文化,再根据我们的时代背景加以创新,在继承中发展。现代大部分人生活处于快节奏,高强度,生活内容匮乏,形式单一的状态,对自我的本体认知,内心世界,社会交往与自然的追求都过于麻木,如今茶文化的传承,学习,对茶道精神的感悟,尤其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儒释道三教的茶修实践意义,帮助我们在生活中做减法,践行茶修洗涤内心,启迪心智,提高人文素养,协调自我,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浮躁中找回宁静,从容面对世界。

1. 饮茶——于现代生活中的日常

目前,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风靡于全球,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片叶子,漂洋过海,目前已至少有195个饮茶国家,60 多个产茶国[11]与这片叶子紧紧相连。据统计,2018年全球茶产量为590.5万吨,随着消费者对茶叶神奇口感的追随热爱,预计2024年全球茶叶市场规模将突破700亿美元[12]。喝茶作为日常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引领了极大的市场需求,使茶产品成为了全球经济推动力的要素之一。提到茶,大部分人想到的国家便是中国,日本,英国。茶与中国的相融,已有两千余年,是最早利用茶的国家;茶融入日本后,日本人十分注重过程与仪式,茶道文化闻名世界;茶与英国的碰撞,历史虽短暂,但在英国有一句民谣“当时钟敲响四下时,世上的一切瞬间为茶而停,足以表明英国人对茶的钟爱。不仅仅是这三个国家,茶叶流传于各个国家,都会受到当地的文化影响,环境令茶有着更凸显的特点,改变着茶叶的内在文化形态,不变的是茶叶与日常生活的交融。

中国茶叶消费群体平稳增长,市面上的茶饮模式创新层出不穷,各类形式影响着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融合在不同的生活方式中。据统计,2018年我国消费茶叶人群已达到4.9亿,中老龄人群与产茶区人群是主要茶叶消费群体[13]。随着目前茶形式的多元化,以及互联网的发展时代下,市场出现了众多网红奶茶店,茶室,茶空间,茶企为了迎合现代年轻群体,保持与时俱进,比如小罐茶在设计上进行了创新,莫兰迪色调的包装更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在保持中老龄人群消费群体不减少的基础上,大力聚焦年轻人的目光,将茶以多样形式融入年轻一代的生活中。多元化的发展方式,吸引更多的群体,是市场拓展的关键[14],也是推动更多的人接触茶,爱上茶。茶叶消费群体在生活中饮茶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据艾媒数据中心调查显示,27.6%的消费者是为了休闲放松,19.5%的消费者认为喝茶是生活习惯,以保健养生为目的则占19.1%,以提神为目的占有18.5%[15]。数据表明,单纯从茶作为物质性的角度来看,饮茶在生活中的作用是多能性的,以休闲放松作为现代人饮茶的主要原因。新时代下,茶产业链的完善,茶产品的创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体进入茶的世界。

701b924efd59c0410142e9edb39494fb.jpg

1 现代人饮茶原因

 

2. 品茶——于生活中的静修

佛家借茶修行,在于“净”,使自我脱离苦海,达到与自我和解。这个时代社会节奏高速运转,促使人们背负压力越来越大,导致欲望过多,执念束缚自身。《佛说四十二章经》曰:“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爱欲是苦的根源,放下执念才能使心灵恢复清澈,保持自性清净,摆脱苦难纠缠,接纳自我。佛家借茶参禅,茶性虽苦,但掌握泡茶技巧,感受的则是甘甜,去苦存甘,体悟生命真谛。现代人在忙碌中寻得闲暇,静泡一杯茶,放下生活中的琐碎,使心归于平静,感受慢节奏的一刻,反省自我,在被动的接收社会压力时,放下一切,在茶中寻找生活的甘甜,与自我的和解,感受茶的起起落落,最后归于淡定,清净,寻回生命的沉着。

儒家借茶修行,在于“敬”,达到“和”的境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思想贯穿了整个时间性,这是中国哲学中的最高理想境界,是为人处事的终极目标。在现代茶事活动中,人们注重氛围,茶器,与之相饮之人,结合在一起的画面是和谐的,对待茶事活动是认真且带有敬意的,在品茗环境中感受“敬”领悟“和”。倒茶不宜过满,品茶不宜过烫,环境不宜过杂,与友人喝茶注重茶之“礼”,在茶事活动中修炼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之道,正如论语中所言“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在茶中学习儒家思想,悟温、良、恭、俭、让的哲理。现代人通过学习儒家的茶修意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认知“和”,从而不断提升自我,修正自我。

道家借茶修行,在于“静”,达到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道家哲学思想“道法自然”重在崇尚自然,顺从自然,茶作为自然之物是纯洁,清雅的,在品茶中修行,与自然沟通,在茶中实践,体会自然规律。如今,属于高速发展的时代,人们重视发展的同时往往忽略自然,不加节制的利用资源,大自然也给予了我们警告。保护自然是每个人的责任,认知自然,认知自己,通过饮茶感悟与自然融为一体。《清静经》写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饮茶帮助人们放松身心,达到平静,在静中品茶,感悟自然的力量,与天地精神往来。饮茶自修的过程不仅是追求身体的健康,更是希冀通过茶而摒除杂然,净化心灵,回归人的本体自然性,并保持对自然的敬畏。茶修,是大道至简,是茶人对自然的热爱,是天人合一的践行。

茶修的意义繁多,个体对修行的理解不同,但儒释道借茶修行的意义是值得我们现代人在生活中领悟的。茶原本只是一种自然物质,人类把茶作为载体,赋予了茶厚重且深邃的文化性及精神性。品茶与饮茶不同,对茶的饮用可分为俗饮和雅品,俗饮饮的是市井烟火,是早起开门七件事之一,雅品品的是茶事的精致审美格调,品的是思想,意识,是对生命的感知与体悟[16]。品茶是修身,悟道,从外向内的探索,寻觅,通过修行悟宇宙自然之规律,万事万物之逻辑,一切顺其自然,心性本体得到净化,在人生中明明德

3. 茶修——于现代生活中的创新

茶文化的复兴繁荣,推动爱茶人士对其发展进行创新。茶作为精神载体,人们进行修行时,不仅仅是品的动作,也不仅仅是茶的味道,而是一整套茶事活动,每一个动作都蕴含着内在逻辑,在整个过程中反躬自省。大益茶道院院长吴远之先生作为新茶道的践行者创立了“大益八式”,此为冲泡茶叶的基本步骤。“大益八式”旨在对应人生八大弱点而设定施治。通过茶事:洗尘,坦诚,苏醒,法度,养成,身受,分享,放下,分别对治:贪欲过多、沟通失灵、浑浑噩噩、取舍失当、急于求成、双重标准、自利心重、患得患失[17]。外在八个动作一气呵成的践行,对内在自我进行抚躬自问,启迪自我心智,克服人生弱点,寻找生命的澄明。“大益八式”系统且富有逻辑性的实践,规范了行茶修行,创新了现代茶道。现如今,《大益八式》已被翻译成四种语言传播到国外,指导世界茶友们在饮茶中进行心灵的自我沟通,寻找生命中的本真。

随着科技的高速发展,如今我们迎来了人工智能(AI)时代,AI受到了国际间的广泛关注,其所表现的智能性极大程度便利了我们的生活,如何将AI与茶结合是值得我们关注与研究的,这将大力推动茶在科技性的发展。在这个科技的时代,不得不提到大火的VR技术(沉浸式虚拟现实),它的出现赋予了内容生机。目前VR已经运用在茶文化中,比如《三和·茶之道》VR展示片在意大利的亮相,将中国茶文化融入虚拟世界,体验者放佛身临其境,在观看视频中进行游戏互动,多维度的体验,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意大利总统文化与遗产保护顾问路易斯·高塔特教授对此形式高度赞赏,并表示VR的独特体验,更加容易缩小东西方文化差异,并在历史文化的交流中有其独到之处与优势[18]。城市的发展不能满足人们对自然的深入了解与融入,生活中的茶空间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像古人那般在无限的自然情景中品茶。科技的进步,VRAI的交叉发展已经在逐步实现应用,比如2021年的春晚,中央广播电视台首次采用了AI+VR裸眼3D拍摄技术,实现了不在场表演者与在场表演者的共同出席,场景融合更加真实自然,为观众呈现出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AI+VR”两者的融合,也许未来会帮助我们实现在家中就可以“回归”到自然,与友人一起对饮,放佛进入平行世界,茶之意境的重塑,有助于人们更好的修行,感悟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

茶,一片树叶,是物质与精神的契合,是三千年的文化与思想史,习茶修行,并非易事,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笔者对茶的热爱来源于三年前,真正系统的开始习茶在去年。记得有一次习茶的内容为绿茶,笔者告诉老师不太喜欢绿茶的味道,老师说到:学习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逐渐参悟,保持包容的心态,对所有的茶都要秉持敬重之心,一视同仁,这是对茶农的尊敬,对自然的敬畏。那一刻,笔者意识到了修行是一件长远的事,逐渐参悟的是茶道中的人生。一杯茶,赋予了人生之道。

 

参考文献

[1]夏涛等.中华茶史[M].安徽教育出版社:合肥,2008:35.

[2]吴立民.中国的茶禅文化与中国佛教的茶道[J].农业考古,2001(02):248-252.

[3]梁霞.论佛教与唐宋茶文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06):44-48.

[4]张西廷.感悟禅茶[J].江南论坛,2015(04):62.

[5]邓洧.透过宋朝茶事绘画分析其文化意蕴[J].福建茶叶,2016,4:335-336.

[6]李萍.作为应用哲学的茶道哲学是否可能[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9,35(02):40-45.

[7]李萍.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M].人民出版社:北京,2019:13.

[8]李萍.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M].人民出版社:北京,2019:34

[9]姜美爱(惠田).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6.

[10]姜美爱(惠田).中韩茶道文化交流及其茶道观比较研究[D].浙江:浙江大学,2016.

[11]伊恩.吉布斯.国际茶叶委员会主席伊恩·吉布斯发布2019国际茶情报告[EB/OL].茗边头条,2019-3-19.

[12]艾媒生活与出行产业研究中心.艾媒报告|2018-2020 全球茶叶产业运行大数据与中国茶业创新发展趋势研究报告[EB/OL].艾媒网,2019-11-13.

[13]李佳禾.2019 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EB/OL].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9-11-18.

[14]李佳禾.2019 中国茶叶消费市场报告[EB/OL].中国茶叶流通协会,2019-11-18.

[15]艾媒生活与出行研究中心.艾媒咨询|2020 年中国茶叶行业市场现状及用户调研分析报告[EB/OL].艾媒网,2021-01-28.

[16]李萍.天地融入一茶汤:中华茶道中的儒学精神[M].人民出版社:北京,2019:45-49.

[17]茶道学研究.中国茶道再添新粉,大益八式走进美国[EB/OL].大益集团,2019-03-19.

[18] 陈楚楚,张子剑.我是三和小茶童:全球首款茶文化 VR 亮相意大利

[EB/OL].搜狐,2016-12-21. 


  
上一篇李锡洪:借一杯好茶修身修心修行
下一篇王维毅:潮茶文化北上行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