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荣里:茶与水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作者为北京建筑大学兼职教授戴荣里先生,他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科技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他还是中国作协会员、第七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在瑞丽,我曾到等噶山去采茶。采摘下一片古树茶叶,放在水里咀嚼。正是雨季,茶叶上颤着雨滴,茶树林两边是流泻不止的溪水。这上百年的古茶啊,从成长之初就与水相伴了。自然界的水,滋养了茶树的生长,难怪南方之茶比比方茶绵软而有味道。在云南,产茶的地方多,与水有关。水让茶生长,茶因水而旺。北方的茶,也以躲在靠水近的区域为上茶。故乡山东,以日照等海边多水气滋润的地方所产的茶为好。想想也是,一处旱地,硬挺出来的茶,除了杠苦,怕无温润之甜;不消说,北方的菊花茶、竹叶茶还有桑叶茶,大多浓烈之色,与生长期缺水有关。一方民众爱一方茶,与大自然的恩赐关系很大。茶与水,皆为自然产物,历史和自然积淀,会改变人类自身的基因,这是基本法则。
我不喜欢喝茶,与自幼家庭相对贫寒有关。相对贫寒是指——故乡,在我小时是欠发达地区,不能和江南富庶之地相比;但父亲是铁路工人,又比家乡农民多了一点灵动财富,且能年年享受父亲发的劳保茶——茉莉花茶的味道。记得那时用烧开的井水,泡一壶浓浓的茉莉花茶,花香顿时溢满整个屋子。茶壶是瓷的,看不到茶叶刚与水相碰的那一瞬间,茶的样子;茶嘴有过滤功能,将香茶倒到茶碗里,那一抹红色就是茶与水的造化了。记得劳作回来,即使是剩茶,我也会一饮而尽,对茶不讲究,是源于这种少年时的无奈体验。
在铁路工程队施工,走南闯北,茶能改水味,也可治水土不服之病。譬如在东营施工时,那里的水重,碱性大,一喝水就感觉那水像一下子掉到了肚子深处,就准备了一个透明的玻璃茶杯,看茶叶在杯子里翻滚,知道茶再与水做顽强斗争,等茶叶歇息下来,一杯晶黄,呈现在那里,就少了我对东营白水的那份恐惧,喝下去就受用多了;初到菏泽施工,那里的水黄牙,曾给我下马威,喝后,连续几天闹肚子,也是茶救了我。每到夏天,铁路工程队发劳保茶,以茉莉花茶为多,这茶喝多了,一端水,就会想起茉莉花茶的香气。
到云南炒过茶方才了解到,好茶大多产在半山腰;山顶的茶,阳光太足而缺少水分;山脚的茶,水分过多而受照太少。只有山半腰的茶才算最好,阳光雨露恰当,地力水脉适合,这茶生长竟也和人一样,讲究中和之道。炒茶时要不断翻拣,炒得均匀为上品。好茶先要成长得好,更要制作者会炒,炒是去水分的过程,要慢慢去,不可心急,心急了,茶也就急了,炒出来的茶,味道就不佳。茶叶制成茶,已经含有人的气息了,有时人们品茶,其实品的是制茶人的技术,制茶人的性格,制茶人的耐性,也是茶自身与水的博弈过程。
现代人泡茶多使矿泉水,讲究的茶人,会把矿泉水注入一个陶器里,做日常的滋养;一般喝茶者,直接把矿泉水烧开就冲泡,因为缺了自然水的味道和天然的成分,茶韵就少了几分。我在瑞丽,曾到山涧旁喝茶。农人取山涧之水,用竹筒放入茶,灌入水,置于篝火之上,烧之,饮之,如享天赐。茶圣陆羽曾云:溪水为上,江水为中,泉水为下。盖指流动之水,乃为冲茶之上品。但现在城里人哪有这般福分?即使是乡下人,也不能用老眼光看新问题了。举目四望,还有多少天然之水不被污染?倒是矿泉水还勉强值得相信。而今,在某些地方,竟也频频爆出矿泉水造假,这世界,人心一坏,水就不真了;水一坏,再好的茶怕也难以施展身手了。
图表 1:风格别具的私人茶室—江西浮梁县的高岭茶室
更多时间里,我喜欢一个人,喝一杯洁净之水,而不想让茶以其味、色、香来搅扰我。传递茶的渠道实在太多,而茶的品质,取决于生产的过程。自然之水值得怀疑,茶生长的过程就少了纯净;打药的茶和打药的果实一样可怕,发酵不好的茶会带着霉味,从科学道理上说对人体还是有害的,所有茶从成长到制作的环节,都让人产生或这样或那样的问号,如果你设想像古时候的文人一样弹琴品茗,可能形式上能达到,而事实上难以真幸了!倒不如掬一杯清水而饮,这反而能安全无虞。我喜欢面对一杯水,尽管这水里也藏着不安全,终归是单一的不安全而已。
不过,我还是欣赏喝茶者的优雅,像欣赏一本书、一部剧、一场宴会。茶社里饮茶,最值得欣赏的是茶道表演。一壶水冲下去,洗洗茶;再一壶水冲下去,茶叶翻卷着自由的身躯,黄汤泛遍茶碗,茶烟随之腾起袅袅之姿,犹如仙境环绕。这时,水与茶的结合,让你想起古代圣贤,想起君臣的结合,想起夫妻的恩爱,想起兄弟的情深。一碗茶,藏着人间至多人文故事。这时喝茶,喝得是从古流传至今的士子文化,喝得是超然物外的君子感觉。古代文人雅士,喜欢以上水泡茶,自有很多故事。有些文人的书童偷懒,常常舍远求近取水,常被主人责怪,苏东坡就是一例。苏东坡为了避免他的书童捣鬼,聪明的词人,模仿调兵之将,亲身制作调水符一副,一半给书童,一半给岸边汲水者。让书童乖乖以符换水,避免了易地取水。这老儿也够智慧的,他品茗时,一定会超然看着委屈的书童,享受那份自我嘉许的快乐。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汲水者和书童串通一气,东坡老儿就呜呼哀哉了。但也就是我这样被污染的现代人这样想,古人怕要纯粹的多。
茶是水的知音,水是茶的领地。没有水的帮助,茶伸展不开威武;缺少茶的陪伴,水就太过于单纯无味了。一杯茶,养了那么多清闲者;一壶茶,依偎着那么多品尝者;一地茶,招来那么多外地拥趸;而世世代代的茶们,培养了那么多以谈茶论道为己任的学者,至今还茁壮成长,这是茶与水密谋的结果。而我,只能掬一杯清水,做静默的旁观者。看茶与水相容的颜色,看别人品尝茶与水的味道,我独超然物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