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芸:细品《茶经》(上)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茶经》是中国第一部茶的百科全书。虽然在他之前也有很多人写过茶的文章、专论,但是没有像陆羽把它成为书的体系,这么详尽、如此集中地搜集了那么多史料、典籍。同时它也是中国古代茶道美学的一种集中体现,融会了儒释道三家精神,构成了中国茶文化的基本轮廓,创造出了陆羽式话语方式。它是一种自成体系而清新的文化方式,所以《茶经》被历代茶人奉为“经典”。
《茶经》除了讲茶,更重要的是体现“经”这个字,明代徐同气在《茶经序》当中写道:“凡经者可历百世,而不可绳一时者也”,就是我们讲的流传的意思。能成为“经”的文字方可表达恒久不变的“道”,这个“道”其实就是一个大家集体认同的宇宙中自然规律,一种符合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自然规律。《茶经》里面所有的器皿一定符合中国的阴阳、符合自然规律的。他写风炉——一个鼎形状的煮茶器,那么惜字如金的陆羽居然用了244个字来写这个“鼎”,这个鼎就包含了中国的所有哲学的元素以及八卦、阴阳。
陆羽是孤儿,很小的时候就被亲生父母扔掉了,被住持抱养,在寺庙里长大。但他并不愿意一辈子在佛门里面待,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实际上他深得佛教文化的熏陶,可能当时佛教的寺院和他的师父太看重他了,因为他很聪明,很想把他留在身边继承衣钵。但是他不愿意,他还偷偷读书、识字,想尽一切办法看佛经以外的东西。最后他不光成为茶道大家,他也是一个文学家,包括历史、地理学知识都非常渊博。
读一部经典一定要了解它产生的社会背景。我们现在很多教传统文化的人,包括写书的人,特别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用现代汉语解释古代汉语,或者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来理解古代人的思维方式,这样就会断章取义。我上网查过关于《茶经》的注解,很多注解都是错误的,而且错得很离谱。
我们也不能说非常清楚《茶经》这部经典当时的历史背景到底怎么样,只能依据典籍本身,尽可能靠近典籍本身的含义去理解它。陆羽是很有儒家想法的知识分子,他虽然没有做官,但他结交了很多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他很希望他的思想能够影响到他们。
提到陆羽,必须还要提及另外一个重要的人——诗僧皎然。可以说,如果没有皎然,就没有《茶经》的陆羽。陆羽于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来到浙江湖州吴兴县,住在妙喜寺,与皎然和尚结识,并成为「缁素忘年之交」,皎然非常欣赏陆羽的文采和对茶的酷爱与专注,因此大力提议并支持陆羽写作《茶经》,并未陆羽的写作提供了一切的便利条件,乃至于《茶经》成书后的出版,都是在皎然的全力协助下完成的。他们因此成为彼此一生中交往时间最长、情谊亦最深厚的良师益友,他们在湖州所倡导的“以茶代酒”、节俭的品茗习俗对唐代后期茶文化的影响甚巨,更对后代茶艺、茶文学及茶文化的发展产生莫大的作用。
《茶经》一开始从茶的起源开始说,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前三个部分分别讲茶的源头,采茶制茶的工具,和制茶的天时、地利、才美、工巧和茶的鉴别。
开篇就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唐朝的南方指的是秦岭以南,“嘉木”这个“嘉”字其实是陆羽茶道一个特别核心的一个字。为什么不用“佳”?“佳”仅仅是美的意思,“嘉”还有善的意思,又善又美。这个“嘉”承载了他作为一个茶人想做一个“嘉人”的想法。苏东坡说过“从来佳茗似佳人”,他是把上好的茶比作佳人,是“佳”。后来我们在设计茶艺表演的动作时,就将上茶这个动作叫“叶嘉酬宾”,是这个“嘉”。这个“嘉”有善的意思,《说文》当中就有注解,善与美的意思,嘉木,就是南方一种很美的树木。
“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它有一尺二尺高的,甚至数十尺高的。甚至还有人合抱的,就是其“巴山峡川有两人合抱者”,是中古树、大树。
“伐而掇之”,我在贵州采访的时候很多地方的古茶叶就是“伐而掇之”的。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因为这个树太高了,人们不想上去采,就把树砍下来采叶子,就叫“伐而掇之”,这完全是毁灭性的做法。以前很多很多的古茶树都是被这样子灭顶的,因为古代的生态太好了,那个环境,森林覆盖率太高,他们也不稀奇,觉得它太高把树砍倒把茶采下来,然后这个树就当作柴了。
“树如瓜芦”。“瓜芦”是广东的一种瓜芦树,就描述它那个样子。“叶如栀子”,叶像栀子花一样的。花像白蔷薇,很美。“实如栟榈”,就是棕榈的果实。然后“叶如丁香,根如胡桃,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草木并就是“荼”,但是唐朝“荼”字仍然读作“茶”。
“其地,上者生烂石”,最好的茶树是生在烂石或者风化的石头上,就是它不是生在农田里面,它不生在沃土里面,不跟庄稼抢营养,这是茶特别高尚的精神,每一个字都在载道。为什么武夷山的茶炒得这么厉害,因为它都是长在岩石上,其实也不光是完全的岩石,它很多是风化的土层。包括云南很多土层已经风化成沃土,最好的茶是生在烂石或者腐蚀的土中。
所以《茶经》里面最后能够体现出君子之交叫做“石交”,就是长在石头上永不分离的。这才叫真正的朋友,这种交往,就是我们两个的感情到了这种地步,是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变节,都不会变化,这种真的叫“君子之交”。
“中者生栎壤”,其次是生在有沙砾的土壤当中;“下者生黄土”,茶树是喜欢弱酸性的土壤,并不喜欢肥沃的土壤。“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就是种茶的方法就像种瓜一样的,要长到三年才能开采,三年才能够采这个茶叶,现在栽的茶园都是要第三年才能够采。
“野者上,园者次”,这个好理解。是说野生的茶是上等的,“园者”就是人工种植的茶园。在古代,即便是人工种植的茶园,也是用茶树的种子来繁殖的,茶树的种子属于有性繁殖。
现在有一个让我们比较忧虑的现象,现在的茶园、人工茶园大都是无性繁殖。这个概念其实类似于转基因水稻。任何植物,有性繁殖的植物,包括茶树基因变异得很厉害。如果大家看过古茶树的就知道,一棵古茶树和另一棵古茶树,同样是七、八百年的,都不一样。但正因为它的多样性,正因为它这种自然的开花结果,遵循生长的规律繁殖下来,它肯定是吸天地之精华,能量是很强的。学了《茶经》之后我们知道要喝有性繁殖的茶,就是种子繁殖的茶树,因为它是生命的整体。
人工扦插的茶园是什么概念呢?我采访过一些茶树品种专家,目前全中国的茶树品种有600多种,其中可能80%都是无性系品种,就是人工繁殖的。比如我为了提高产量,为了提高它的抗病虫、抗寒、抗旱的性质,我拿两个种子进行杂交,比如我拿一个云南大叶种,我再拿浙江小叶种,一个做父本,一个做母本,这是植物学上的实验,进行杂交。杂交之后选出第一代,第一代的茶苗做区域实验,比如种在四川、种在湖北、种在江浙至少三个地方,每一个区域试验6年。6年之后再选第二代,看第二代是不是品质更好一些,品质更好之后再培育第三代。第三代如果培育成功,那么就能够通过国家级良种的测试。
但是这个培养出来的茶树品种是属于无性系品种,它不经过种子可以繁殖,而是人工扦插,它的优势是长得非常的一致,就像“克隆”一样的。但是这个无性系品种,在培育当中经历各种抗性的培育过程当中,它有没有对人体不好的东西,我们现在不可知。就像很多转基因的食品我们也不知道,它到底在未来多少年之内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所以以后大家如果要喝茶的话,尽量选用一些老品种,老品种可能还是有种子繁殖的当地的品种,比如说武夷山的,比如说古树普洱,它有一些本地的,可能长了几十年,它一直用种子繁殖的。这种相对来说比那种无性系繁殖能量一定要强,同样这款茶泡出来,可能无性系的品种只能泡三泡,有性的品种可能泡十泡,完全不一样。这个在《茶经》里面就讲得很清楚了。
“阳崖阴林,紫者上”,就是向阳的山崖所产的茶好,然后是山林树荫下的茶。茶树喜欢散射光,它不喜欢直射光,它一定有一点遮荫,但又不能全阴。所以说高山云雾出好茶。即使向阳的山崖,但早晨都是云雾缭绕的,这个地方的茶肯定是最好的。
“紫者上”,就是这个芽头有点淡紫色的这一种是最好的,为什么呢?含有花青素。云南茶科所专门培育了一款叫“紫鹃”的,全是紫色的叶子,还有茶树品种叫“紫芽”,又像贵州石阡苔茶的本地品种也会泛紫色,它发芽时做出来的茶非常好喝。
“绿者次”。就是颜色绿的茶相对来说在唐朝的标准里是相对差一点的。然后“笋者上,牙者下”。“笋者”就是茶叶的芽头长得竹笋一样的,很饱满,芽头很肥状,还没有完全的展开,这是最好的。“牙者下”就是已经长成叶子了,开了,有点老了,是次的。“叶卷上,叶舒次”。就是茶叶有点卷曲的是很嫩的,因为很嫩才能够卷曲,它是比较好的。叶子已经舒张开了,就要次一些。
“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就是完全是背阴的,完全看不着太阳的地方的茶叶是不能采的,因为它的茶性已经是非常阴性、不好了,完全不能采,“性凝滞”,人喝了之后会生病的。
“一之源”载的什么“道”呢?陆羽最后说“茶之为用,味至寒”,这个“至”不是很寒,是微寒,茶是有微寒性的。“为饮最宜”,其实它是最适合人类喝的一种饮料。“精行俭德”其实是他要载的一个“道”。
精行俭德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精行”这两个字是阳性,“俭德”这两个字是阴性的。“精”在陆羽的概念里面可以理解为精华、精进,按照阴阳来说,“精”是代表春天,“行”是品行、行动,就是不要懒惰,要动起来,要精进的一种行动,如夏之繁,“行”是代表夏天。“俭”就是君子要有俭的德行,低调、约束,不要很张扬,要像秋天一样的内敛。“德”是厚德载物,寒德。
精行俭德之人,如何理解呢?陆羽说圆满的人生既需要精行,也需要俭德。所以“精行俭德”是作为茶者的一个基本准则。他讲的是喝茶精神上的高度,不止是物质上的功效。精神上的层面就是“至道”、中庸之道,俭德收敛约束、不张扬。就意味着君子要约束、隐蔽自己的才华和能量,避免危险。不像现在人很多人都过于张扬了。台湾茶艺前辈范增平老先生写过一句话叫“上善若水,涵德如茶”。
陆羽是非常谦虚的,他走过这么多的茶山,走过这么多的茶产区,他最后却说,还有很多地方我不知道,我偶然得到一些这样的茶,味道可能还更好。这句话真的是对的,武夷山的茶非常好,云南的茶非常好,但是陆羽没有去过。为什么呢?因为当时唐朝的云南属于南昭国,不在中国的版图里面,他当然去不了。他知道那个地方有茶,他去不了。所以他不能说我都尝过世间的茶。不像有的人动不动就说我什么茶都喝过。全中国现在两千种茶,茶树品种有600多个,你怎么可能都喝过。我考了高级茶艺师,我学了十年,这两千种茶当中可能只见到其中的两百种,已经是很多很多的了。光是贵州为例,贵州是目前全中国第一大茶产区,种了700万亩茶,88个县当中有43个县产茶。每个县都有它的名茶,你怎么可以说都见过都喝过呢?
陆羽在“一之源”里面总结茶道四谛就是“精行俭德”,他认为一个茶者要知行合一,应该以“嘉”为始,以精行俭德为四谛,以茶性悟道,然后以茶器载道。用什么东西承载这个道,一定要有具体的东西,一定要有这个器,没有具体的东西,怎么载这个“道”?以茶器载道,以茶事弘道。一会儿我会跟大家重点分享茶事,就是七之事。他第七部分写到了古代的茶事,以这个茶事弘道,选的每一桩事都是为了“载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