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第二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第一小组讨论发言精选(一)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2.“静”是中华茶道的基本精神——第二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小组发言精选

单玉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

 

我的文章在会议论文集中。当初从这个角度写这个论文,主要是觉得我们现在对于茶道的哲学理念关注才刚刚起步,但是古往今来,人们对茶道本身内在精神这方面的概括已经有了一些说法。梳理国内外对茶道内外精神的概括,总体而言,“静”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茶道精神、中国古人的修养之道,“静”都是一个重要的范畴。把茶道精神所提倡的“静”和中国传统人生修养传统工夫的静相结合,与我们当下生活结合起来,可以说是指导我们现在社会提升生活意境的一个有效途径。

    我这篇文章谈了三个角度:第一、“静”是茶道的精髓。我从这个角度挖掘了一下。第二个谈了“静”也是中国传统人生修养的工夫。最后,谈了在“静”中如何展示人生修养的意境。

第一个角度我主要谈了茶道的“静”分为三个层次:一个层次基础层面是指茶作为茶道中的物质承载,本身具有“静”的底蕴和特质。一方面是茶本身包含的某些特殊物质具有“静”的作用,例如饮用之后使人凝神静气、舒缓心态的功效。另外,茶叶本身无论是冲泡前或之后都有静美的表现。过去的文人通过他们的诗文来讴歌茶的这种静美。

在经验层面,我觉得茶道的静是指茶道仪式所体现出来的、对静的追求,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的茶道,静都是他们追求的对象,静也是茶道仪式完成当中所体现的重要特质。在它的高级层面,茶道的静是指茶道精神内在的静,这是一种抽象的境界,指的是在取茶、沏茶、观茶、品茶的过程当中,需要保持宁静的心态,让我们的心无杂念、沉下来,不再让心躁动。只有这样才能真诚地去感悟、领受,在这个过程当中,真正做到茶我归一。

茶道的静是指我们在茶道仪式过程,和茗品的过程当中,都体现出的一举一式,一言一行,有了静的心态,才能去真正地感悟它,才能品悟茶道追求的是什么,品悟茶道的自我和人生。

当然,茶道的静不是一种,静是浮动的“静”。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但在运动过程当中,静始终伴随。另外,我觉得茶道的静不是空洞的静,不是谈到茶道的静就可以无私无事,而是指人在这个静的心态下能够反观自己,让自己处于思维敏捷、洞察若晰、波澜不惊的心境。在这个前提下,它所透出的是具有哲学思辨和哲学式的感悟。

茶道的静不是让我们逃避城市,现在看到一些茶道的文章,一些作者谈到,品茶的过程当中,对现实的城市生活是一种反对的,或者是回避、避世的一种心态,我个人认为不是这样的。我认为茶道所含的静,其实是指通过这样一个茶道的至高境界的追求,不是逃避城市,而是在城市的喧嚣当中得到一方新的静意。茶道的静地我们已经得到了一种真知,在真知下面有一个桥梁,这就是我觉得茶道的“静”所体现的几重表现。

    我从人生修养这个角度谈“静”,因为这也是我们中国传统的人生修养工夫,这一点在道家里面诠释得很充分,儒家对此的表达就相对隐蔽了。我在提交的会议论文中也做了一些简单的论证,在儒家的修养论中,包括慎独、内省、格物致知这样的哲学范畴和人生修养理论,这些内容都是先在静的前提下才可以实现出来。

第三,我是想谈静中如何展示人生的意境。虽然道家和儒家都论证了静作为范畴的主要表现,与此同时,他们关注现实生活当中如何把它实践出来。老庄强调的是生活当中“至虚极,守笃静”。同时,儒家尤其是后世儒家在这个过程当中,有很多观点讲述得非常明确,尤其是宋明理学,对这些思想做进一步解读和展开性的探讨,我就不再多谈了。希望大家读了文章之后,多多批评指教,谢谢大家!



  
上一篇吴远之:中国茶语的“滋味、品味、真味”——对王旭烽教授《民间茶语的隐喻解析》讲座的评议
下一篇与旅日茶文化研究者柯一薰女士面谈(上)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