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波:一篇书评 一封信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获得了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第三届“我与茶道”征文三等奖的作品。本文作者为呼和浩特禅茶文化研究会创始人。经作者同意授权在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的网站、微博、微信公号推送,以飨读者。
张波
茶哲所的各位老师:
您好!
我,属龙。今日“龙角星”从东方地平线上缓缓升起,于我而言这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因为这一天不仅仅是全民熟知的“二月二龙抬头”,更是我的阳历生日。不知道几番甲子才可以遇到一次我的生日和龙抬头恰好阴阳相合的日子,也不知道我这一生中还能否遇到第二次这样特别的日子。既然是特别的日子总,就觉得应该发生点什么特别的事。
然而,以为应该特别的一天,就在录课、吃饭、读书、抄经、品茗中平淡无奇的过去了。可能勉为其难算作特别的一点,就是翻出来几款有年份、压箱底的老茶犒劳了一下自己吧。
晚上十一点了,看着外面月朗星稀的夜空,不由得咧开嘴角嘲笑了一下自己。如果没有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今天或许还能在某个去处发生点儿什么奇遇,抑或我可爱的学生们会一起来给我庆祝一下,共度这吉日良辰,也算有个纪念。拍拍脑袋,告诉自己,别闲着没事儿老给自己找仪式感了。可是立马遭到另一个自己的反驳,难道不该一边随缘自在,一边把自己人生经营得更有意趣吗?
一番自我辩驳之后,开始了每天的睡前阅读!昨天已经把《三体》的最后一章看完了,一边回味着三体世界的神奇,一边搜索着书架上下一个“猎物”。可是,翻了几轮也没发现什么顺眼的,我便知道,又缺货了。我想我缺书看的感觉就像女人打开衣柜发现缺衣服一样,恨不得立马冲去商场扫荡一番。说干就干,毫不犹豫,拿起手机,打开当当,热烈地开始翻阅着各类推荐排行榜。
忽然,一本名叫《天地融入一茶汤》的书映入我的眼帘。一看这书名,便顿觉格局广大,再看这封面上层峦叠嶂的泼墨山水萦绕其间,立刻给人以一种天地万物自然一如的既视感。我自诩各类茶书不敢说遍览无余,也看过十之七八。看到这类形的书,书海遨游这些年的经验令我不禁心生质疑,这又不知道是哪个想要的标新立异想、玩儿点文艺的标题党之杰作吧?不过,作为一个客观主义者我还是决定先看看内容和作者乃何方神圣再下结论。首先,书扉标明此书作者名叫李萍,湖南衡阳人,东京大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导……嗯,看起来名头挺响亮啊!不过,现在这社会有名无实之辈也不在少数,呵呵……刚想到这儿,一个排在最后的名头引起了我的注意---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
我记得特别清楚,09年4月19日,听闻人大哲学院邀请了真圆法师来校作唐密讲座,我迫不及待地赶来了。可惜,我不是该院的研究生,无法溜进教室听课,唉……就这样坐在明德楼下苦恼了整整一下午。虽然这一次抱憾令我深感不快,但我和人大的缘分却并没有因此断绝。我从初级到高级评茶员的学习都是在双天大厦里的一个培训机构学习的,每次上课之前我都不忘去人大里面转上一圈,好好侦查一番近期有哪位教授或者高僧大德来讲公开课,我也好蹭他一蹭,哈哈……人大哲学院一直是我心中最最向往的圣地,这里是全国宗教学和伦理学最专业、最有深度的最高学府。我不仅和人大有着多年单相思的不解之缘,更是从小就浸润在茶和书的海洋里。小时候,我母亲开着一家书店---泽则书斋,这里有着一帮忠实的书友,还有一个当地颇负盛名的书友会,几年后还创办了文化圈也曾名噪一时的《清泉》报。我家的书店可不是你想象中二十多年前那种古板而乏味的书店,却和现在全新版本的新华书店颇有那么几分异曲同工之妙!其实,我当时很不理解母亲为什么在那样一个盗版书盛行又有着高额利润的行情下毅然决然地经营着并不好卖的正版书,也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个人们没有任何品茗意识的时代,很用心的做了那几间颇为雅致的茶室,与此同时我们的书店还禁止吸烟、饮酒、打牌,只能读书喝茶。如此书店,在那样一个年代,在我们这塞北边地,简直就无异于“自取灭亡”!可是,她还挺能扛,整整七年,就让我从初中到高中都浸润在书和茶里,养成了我这一生都戒不掉的阅读“后遗症”!
一转眼,大学就要毕业了。在北京实习的时候本打算去北三环那家五星级酒店找个人力或者行政岗做做,可没想到人家跟我说这些岗位的实习生都满员了,人力推荐我可以先去二楼的那个茶馆做做。一听茶馆,便一阵亲切感油然涌上心头,我问:这茶馆叫什么?答:正念茶馆!哈哈……这名字可更合我意了,填完实习表溜溜上去找老板报到去了!没想到,在这儿一待就是三年。就是在这里,我再次与茶结缘,也正是从这儿开启了我生命中真正意义上的茶路!好了,在这儿的故事我就暂且不表了,来日方长有机会再给您娓娓道来。
我除了从小在茶馆泡大,其实还有一个常驻地---太清宫。那时候,我刚刚上初中。在我家和学校途中矗立着一座绥远城唯一的道观。是好奇心将我牵引到了这个充满着神秘气息的古建筑里来,也是在这里结识了我道家的师父,陈理然道长。于是,我除了上学,就是在观里充当小道童,除了在楼下书店看书,就是在楼上茶室喝茶。更有趣味的是我的母亲、姥姥、太姥姥祖传都是佛家居士,而他们却从没有跟我这样一个小道童产生任何隔阂和歧义。反而很支持我去学习和帮忙,我们会经常在一起探讨佛家和道家的不同的典籍、思想、修行方法、祖师故事……我从小就喜欢研究宗教文化,当然也很喜欢看米兰昆德拉的小说和尼采、培根之著……我总觉得他们之间有很多共通之处,但是却一直无法用一个确切的定义去概括和总结。直到这些年开始深入研究禅茶文化,梳理各家学说的脉络主旨并把他们应用在禅茶之中合而为一,整理编撰禅茶师养成的相关教材等等,才开始发现哲学和茶道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像身体与灵魂,他们互为表里,内外呼应,形成了一套体、相、用不可分割的茶道哲学体系。这下您就知道我看到李教授这个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之称谓的时候为什么会被吸引住眼球了吧?
其实,至此为止我依然不太确定李教授写这本书、办这个茶哲所的用意和对茶道与哲学认知的实际高度。于是,我开始对她这人感兴趣了。一番“人肉搜索”,翻看了百度上几乎所有茶哲所和李萍教授相关的报道、主页、帖子。当我看完2018年《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应邀赴中央民族大学做学术报告》这篇报道的时候,我之前的一切“邪念”(猜忌和质疑),一扫而光了。尤其李教授说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有很多种方式,而茶道哲学的探索无疑是其中一种努力。因此,也可以说茶道哲学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它可以作为我们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和理论学说。”她还说到:“何谓茶道哲学?对茶道的形而上学思考或形式化考察,茶道才是茶道哲学的研究对象,茶本身或者单纯的饮茶活动都无法直接进入茶道哲学的视域。茶道则是指基于茶自身的性质而淬炼出的精神境界。茶道哲学无疑是哲学中国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它将对现代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世界安顿精神、寻找常世的意义以及培育人文素养等方面产生积极的作用。”就是这两段话肯定了我这么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和日日深耕。这不由得又让我想起2014年去注册呼和浩特禅茶文化研究会的一路艰辛和坎坷。我跑遍了每一个可以作为主管部门的相关单位。去文化局,他说我们叫禅茶文化但是不属于常规文化,你应该去宗教局。我去了宗教局,宗教局又跟我说,你们这个协会不是一个以出家人或者宗教徒为主体的群体,所以我们没法接纳。去了文联,文联又说……总之,衙门上下我都跑了个遍,最终民政局的一位好心人告诉我,你这个协会在哪儿都不好注册,我问为什么?他说你这个协会里面有禅字,这个字属于敏感词汇、宗教词汇,你这个属于意识形态组织,没人愿意担这个责任。于是,我问他,那您给我说说您觉得这禅是个什么?他苦思冥想了半天,撇撇嘴说:“我也不知道,但是第一感觉就和宗教有关,挺玄乎的!”好吧,我后来用对于禅的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问过很多很多人,而他们的回答基本都如上所述。当时,这令我很尴尬也很沮丧。其实,禅就是巴利语音译过来的一种自然状态:静虑、清净心、静思维。虽说中国禅宗一直以此为明心见性之阶,但这词本身并没有如此一个特定的宗教属性啊!虽说这禅茶最早是起源于寺庙僧人种植和广泛传递的一种介质,可禅茶难道就一定要在寺庙里种、寺庙里喝才可以称其为禅茶吗?辗转反侧的深思令我更加坚定了要把禅茶生活化、广义化和去宗教化的决心。于是,我开启了长达一年半的政府系统禅茶普及课。每去到一个部门不管他们收不收,我都带着茶给他们送,请他们喝,扬手不打笑脸人嘛。这样,我也就多了说两句话的机会。我开始给他们讲,由茶入禅的根本其实很简单,通过我们对茶性质的认知和学习,去体会沏茶那一刻的宁静,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动作和茶道仪轨去让自己慢下来、静下来,这就是生活里的禅。而当你在这样专注的、制心一处的状态下可以把茶泡得更好,彼此增长,相得益彰。禅宗有一句话说的很透彻、行住坐卧皆是禅,难道我们每天吃喝拉撒都是在进行着什么宗教仪式不成?这话其实就是告诉你当下、当下、当下,做好每一个当下,珍惜每一秒光阴,所有的一切都是一期一会啊!我就这样孜孜不倦的到处搞普及,虽然也经常碰壁、或者引来各种嗤之以鼻,但是我当时就一个念头,就是要把这个研究会搞起来,让更多人能够正确的认识禅茶、用一种方便法门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调节,让更多人一起从茶中感悟到生活哲学,把禅茶精神灌注于处处在在,如此一来最显著的用处,就是让你学会自净其意。当一个人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经营人生,用这样的态度静下来思考问题,你会发现一个怎样的自己?干,必须干!就是这样的一份坚持,终于让我们社会科学联合会的乔主席注意到了这个执着的少年。我请他来喝茶,我们酣畅淋漓畅谈了整整一天。临走,他和我说,小伙子,好好搞你的禅茶文化,这是一件会造福很多人的事,我支持你!下礼拜拿上材料来我这儿注册,我给你签字!要知道这字签下去可是要终身负责的,乔主席的一句话让我至今铭记:“现在还能想着为社会做贡献,除了钱还在乎思想和信仰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了,你这禅茶文化属于社会、属于科学,所以就应该由我来牵这个头,负这个责!”至今,我们依然常常一起品茗论道,忆往昔峥嵘岁月。真的感谢这位认可我,助力弘扬了禅茶文化的智者,到目前为止全国正式在政府备案的禅茶文化机构仅有三家,其中两个还都是出家僧人或者寺庙作为注册主体的,如此看来何等幸运,我想也正应了那句: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而今天看到李教授的这一席话更是一股暖流涌入了心间,这些年的禅茶之路也得遇颇多良师益友,而把茶道哲学说得如此透彻把发展和研究路径规划得如此明晰者还真是屈指可数。此刻,释迦牟尼与迦叶尊者的拈花一笑之景跃然眼前,想来我们对茶的这份哲思和默契也应可借此一喻吧?
继续挖掘李教授的智慧。在搜狐网的那篇访谈里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大陆茶文化再度复兴是20世纪80年代初,之所以复兴,说来这里要感谢台湾现代茶文化的回流,还有香港的茶文化复兴。不过,大陆不太提茶道,只说茶艺,为什么提茶艺呢?因为台湾人比较忌讳,觉得日本用了“茶道”,而且日本用的就是汉字,台湾茶人觉得一讲茶道就容易跟日本混淆。所以,台湾是70年代初开始恢复现代茶文化,即他们所说的茶艺。在中国词汇的含义当中,“艺”与某种技艺有关,而茶道比茶艺更容易与哲学结合起来。读到这里,仿佛李教授就在对面与我对话,因为对此我这些年更是深有所感。看到现在茶艺行业的泛滥和毫无底线在不齿之余更是深表同情。茶艺师在一些茶馆成了端茶倒水的服务员,只会用那飘逸壶按一按按钮;在一些茶馆成了以出卖色相去卖茶叶的工具;更有很多茶艺培训机构拿钱就给发证,根本不论你来上过几节课,考试究竟是否通过;还有很多利用茶艺师比赛大肆敛财的机构高出各种名堂,从大人到小孩,就看哪家赞助多,谁家奖项就颁得大;茶艺师还在一些家庭贵妇和土豪情妇的圈子里成了拿来炫耀的谈资……茶艺,如果说当初是为了避讳茶道,那如今看来真是沦为如字面意义一样的肤浅了。所以,我们希望能够用真正做学问的严谨和对整个行业的高标准来培养出一批兼具评茶师之技术、茶人之情怀、修行人之德行的禅茶师,共同带着思考和信仰去净化茶圈。来习茶的人首先要知道自己为什么习茶,怎么通过习茶来自净其意,通过习茶的哲思怎样提升人生的认知维度,通过弘扬这份文化和传递这份智慧让更多人尊重并重视起来茶文化背后的哲学性。
此刻,我如同见到了多年未曾谋面的挚友一般,立刻拍下了《天地融入一茶汤》。开始了心心念念的期许,想必见字如面,当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就可以和李教授酣畅淋漓的彻夜促膝了!
李教授的只言片语已令我肃然起敬。除此之外,一份油然的亲切感也在我心中萌芽!于是,我开始翻阅茶哲院的相关资料和发展历程。看到院内这么多的教授、学者,看到他们一篇又一篇对于茶文化的深度思考,不禁感觉有一种失散多年的孩童重新找到了母亲的感觉!我多么希望可以加入茶哲院这个大家庭,每天沐浴在这些善知识的智慧光芒下。我开始寻找组织的联系方式和加入条件,可惜都没有找到。却看到了这一届“我与茶道”有奖征稿启事。我仔细的阅读了其中要求,想必我也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找到回家的路了。尤其看到截稿日期是2020年3月10日的时候,我心中真是大喜过望!这不就是我在这特殊的日子机缘巧合下捡到最特别的礼物吗?哈哈,原来在这儿等着我呢!
正在我大喜之时,却当头一盆冷水,把我浇了个内外通透!在我想看看还有哪些论文注意事项的时候,翻到了《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优秀会议论文评选结果公告》!不是说好的3月10日才截稿吗?这怎么都有评选结果了呢?而且仔细一看,几乎所有奖项名额都被评满了!唉……!
不对,我的初心是什么?是为了获奖吗?是为了在论文里争得一席之地吗?不,我是要找到回家的路,我要通过这样的方式与大家结缘的啊!这就是初心的力量,他能让你在迷茫的时候找到方向,正确的方向!于是,我转念一想,不论如何这稿子必须投,如果没获奖,我也要让李萍教授和其他的老师看到我的这份期许和真诚。如果获奖了,那当然更好,但是不论奖金多少,我将全数捐献到茶哲所的研究工作当中去!自此发愿,未来余生,我将为茶道哲学院的发展、研究、弘扬终其一生,默默奉献!
这时候已经是凌晨2点37分了,我却毫无困意,打开电脑准备写稿。可是不知为何,这系统迟迟无法进入操作界面,反复重启了几次也打不开,真是邪门儿了啊!那算了,关机,睡觉,明天去修了电脑再说!可是躺在床上,仅仅是《天地融入一茶汤》这书名和目录就在我脑海中久久不能挥去。好事多磨,再次想起这些年弘扬禅茶文化遇到的种种坎坷磨难,这电脑坏了算个啥,哈哈……我打开了手机,开始了这封漫漫长信的心声表达!
整整一夜未眠,但却思如泉涌,长达七个小时的手机码字,居然不觉得累,我想,这恐怕就是热爱的力量。征稿启事要求围绕《天地融入一茶汤》这本书,结合亲身阅读、独立思考后的感想感悟或者心得体会,撰文点评、对话。可我苦于手头无书亦只能暂时顿笔了,待到书归,我再续写!罢了,吃杯茶去,休息,休息一下……
四天过去了,我的书还没回来,看来这疫情除了让我们的心慢下来,也让一切都慢下来了。可我不能错过投稿的时间啊,于是,我跑遍了当地所有的书店,有的还没开门,有的查无此书。整整一天的寻书也未能如愿,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了家。刚刚脱去戎装,一个陌生号码打进我的手机:“你好!你的快递,放到楼下蜂巢了。”本来就很累了,懒得下去取!可转念一想,万一是我的宝书呢?我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奔向了蜂巢,打开巢箱,一看!哈哈……皇天不负有心人,果然是她!我迫不及待的拆开,在路上便开始了和李教授的神交!
虽然时间紧迫,可是我认为读书和品茗一样,都需要安住和深入,真正收获的是当下的心领神会而不是为了效率而损失质量。于是,我一字一句的拜读了这本由李教授领衔和两位博士共撰的茶哲巨作!
整整五天时间,仔细梳理了两遍,心中油然有种慨叹;不愧是博士们的真知灼见!书中内容都有理有据、多方参考、引经据典、字字珠玑,不但承古人之智慧,还深入浅出的以现代科学语境举一反三,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承上启下的儒之大者之风发挥得淋漓尽致!由于篇幅有限,以下我就暂取几段有感之篇和另有所异的观点和诸位老师谈一谈我的浅见。
这一段提到了:古代儒者极少谈论抽象的道,所论无非天道、人道、世道。也就是说,古典儒学的道无非是万物中的道,与人事息息相关的道。宋代的心学和理学的争鸣提升了古代儒学的思辨性,开启了大儒辈出的“新儒学”时期。例如,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用“理一分殊”来说明茶道的道理。由此可见,儒学在历史的长河里也在不断升级,不断进步,这也如同我们自古以来饮茶的方法从药到食,由食到到饮,从煮到煎、从煎到点、从点到泡的过程。而其中“理一分殊”这一观点正是茶道博大且千年不朽的根本所在。茶虽说仅是一片树叶,但茶能够有别于其他树叶,来到我们的生活中并形成一系列综合的、包容的、多面的文化传承体系确乃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产物。你看,这茶不论种在哪里都可以,却因地制宜,香气韵味各不相同,是不是理一分殊?这茶可以用各种方法去制作,而成为各有特色的六大茶系,是不是理一分殊?这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和器具去沏泡,味道却各有千秋,是不是理一分殊?这茶任何人都可以去沏泡,却能够通过它的味道透射出此人对茶性的认识程度和此时此刻的心境,是不是理一分殊?人们去论一事的时候总说讲道理,可是理是什么呢?理就是道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道可道非常道,而理却是可以为人道哉的一种阐述方式,理可通,则道可达,道一以贯之,理一而分殊。正是因为理的存在,让更多人近道,让更多人有了便于悟道的途径,而这理便成了茶道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语言,一种将道融于茶性,由茶性深入人心的桥梁。很多人认为儒家的“中庸”就是怯懦、随便甚至是颓废,每每当我听到如此说辞之人都为其深感耻辱,你还算是个中国人吗?说到中庸乃中道也,这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度。我认为人生在世法度、用度尤为重要。举一个比较浅显的例子,打篮球的时候你能刚好把球投入篮筐是不是就得分了?走钢丝刚好能掌握好平衡不掉下来是不是就走好了?唱歌的时候是不是要把握好音准和恰到好处的感情就唱好了?打枪战游戏刚好能瞄准敌人是不是就算练好枪法了?那么把人生当作一场游戏,要玩儿好怎么办?你得恰到好处啊!为什么很多人玩儿游戏玩儿的很好,唱歌唱得很好,可日子就是过不好,和领导同事的关系就是处不好呢?恰恰是你少了这份对中庸的追求和掌握。那么,想要喝到一杯茶是不是也需要这份恰到好处呢?从种茶开始说起,你需要种在那个恰到好处适合它生长和有营养的土壤里,需要在那恰到好处的经纬度和海拔上,采茶的时候还需要不暴晒、不下雨的天气配合上恰到好处的温度,做茶的时候需要恰到好处的湿度和温度再加上火候和老师傅的手法,好不容易一泡好茶出炉了。还需要恰到好处的投茶量、茶水比、合适的茶器、合适的水,全套配齐还不够,要用恰到的水温、入水点、沏泡时间、出汤方法等等来侍奉这道好茶!仅仅这些就够了吗?还不够恰到好处,还需要对境、对人!如此中庸,难易乎?我想如果能把玩儿好游戏的时间和决心用在由茶悟道上,如此人生,必然通达!
李教授提出:我们依据中国传统儒学的义理重新检视中华茶道的形成历史、发展演进和基本价值,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茶道即人道,中华茶道不离茶,更不离人,茶为人享饮,人在品茶中悟道,人、茶、道三者之中人最具主体性。有人也许不会赞成茶道即人道的观点,这种认知上的分歧十分正常,但有人连“茶道”都反对,认为喝茶就是喝茶,茶中无道,这样的观点我们就难以苟同了。看到此处,我不禁感同身受,想必在这一点上我们再次不期而遇!这些年深研禅茶文化也与各类茶商、茶贩、茶人、茶师接触较多,经常会听到一些声音出来说,什么茶道不茶道的,茶就是饮料,茶就是商品,所谓的茶道就是为了把茶卖个高价搞出来的噱头,喝个茶哪儿那么多说法?这样的浅薄之徒其实并不在少数,或者有一些根本就没有文化也不懂茶道的小贩为了哗众取宠,显得他更实在、更接地气就如此诋毁茶道!开始的时候我还义愤填膺,可后来一想,人之所以是高级动物,是因为我们的智慧高于其他动物,高级在哪里了呢?当然是懂得思考,善于学习,如果我们拿什么都仅仅当做满足当下生理欲望的一种纯粹物质,没有逻辑思维、没有借物思辨,那又与鸡犬猪鸭何异呢?哈哈……真是颇有千里共婵娟,心心相印之感,只是您在书中讲得比较委婉!
最后,在这一段论述里我有一点不同的想法与诸位老师探讨。书中提到:“人性中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内在根据,因而不必否定人生的价值,不必寄希望于外在的拯救于超拔;所谓‘超越’,是指设定理想的价值目标,以此作为衡量自我完善的尺度,作为意义追求或形上追求的方向。在中国哲学中,超越性与内在性是联系在一起的,并不同彼岸世界相联系,因而没有神性的意味。……超越的依据……就是道或理。道或理既是宇宙万物的究极本体,也是人生的最高准则,道或理不在宇宙万物之外,也不再人类生活实践之外,这就叫做‘体用一源’……”对于以上论述我认为非常切中要害,这正是由茶悟道的根本和关键所在,可是注解2的这番解释令我不敢苟同。其中说到:“相比较而言,佛教和基督教的共同点都是主张外向式出世的修行才能实现对自身的超越;佛教的“涅槃”说视人生为苦海,企图通过修成佛果进入极乐净土;基督教的原罪说,认为人生下来是有罪的,人需要通过上帝的恩典才能获得救赎,不能自我救赎。”在此,我要做一下几点论述:
1、从哲学和基于目前科学认知范畴的语境来讲,佛教和基督教的根本区别在于佛教主张无神论,佛经是佛陀及其弟子们留给后人的教诲,如同孔子、孟子、庄子儒家先贤留给我们的言传身教,为人智慧一样。而基督教主张有神论,这里所谓的神就是宇宙和人类的主宰,他是我们没有看到也无法看到更无史可考的一种力量。为什么说佛教是无神论呢?首先,佛教的创始人释迦摩尼,他是一个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人,活生生的人,有历史记载的人,他曾经是迦吡罗卫国的王子。而“佛”其实是出自巴利语的一个外来词汇,最早传入中国的时候叫做佛陀耶。那么,佛陀耶是不是就是我们所崇拜的那个看不见摸不着又法力无边的真神呢?并不是,其实佛陀耶在巴利语里的意思是“觉悟的人”。那什么又是觉悟的人呢?用大白话来形容就是活明白的人!怎么就算活明白了呢?你得悟道得道、了悟人生真谛、找到活着的意义、产生社会价值、推动人类进步、利益一切众生才算吧?首先,觉悟的人,主语是人,而不是神。那么这一点就充分证明了,佛曾经活过,曾经是人,而不是人们所虚构或者想象出来的某一种力量。这就是两者宗教属性上的核心区别。
2、我们再来说一说这一句“两者主张外向式出世的修行才能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基督教我们在这里暂且不论。虽说佛教的僧人称为出家人,但是我认为所谓出家也仅仅是一种脱离了一般社会环境和路径的生活方式而已,这和归园田居的生活方式又有什么区别呢?不能说因为剃了个光头,去找了一个叫寺庙的地方生活就外向式出世了吧?《六祖坛经》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犹如求兔角。”这正是慧能大师告诉我们要在世间生活和一举一动中保持正念,清楚明白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是在脱离了现实生活的情况下胡思乱想。当我们的修行离开生活的时候,就如同在兔子的头上找犄角一样!
3、佛教的“涅槃”说视人生为苦海,企图通过修成佛果进入极乐净土。的确,佛教有阿弥陀佛可以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之说,但我认为这就如同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这是一种借喻或者说是一种形容。佛教讲六道轮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确实有很多人因为各种情绪而痛苦,根本还是因为无明,无明就是活不明白,活不明白自然就会因为很多事情想不明白而痛苦,这就是觉者和迷者的区别,也是正信和迷信的区别。一个真正的学佛之人,应该深知所谓的六道轮回其实对应着你人生中的每一个当下:当你贪图口舌之欢而身患疾病的时候不就如同在饿鬼道挣扎一样吗?当你恼羞成怒而不能自制,引发一系列悲剧和苦果的时候不就如同畜生道的众生一样没有理智吗?当你满怀嗔恨、嫉妒、憎恶的时候,在心中隐隐作痛的根源不就如同地狱道的烈火在灼噬着你的生命吗?当你争强好胜、好勇斗狠的时候,虽然一时胜利会让你得到片刻欢愉,可是输了呢?一直战斗不累吗?这不是又如阿修罗一般矛盾和挣扎吗?当你乐于付出,利己及他的时候,换来的不正是人们如同对神仙天人一般的恭敬和崇拜吗?所以,六道轮就是我们做人的投影,你想要去往哪里就去做什么样的事情。而所谓的修成佛果,就更好理解了。你像佛一样去做,去明理,去悟道,去利益一切众生,不就自然成佛了吗?关于一些不明了佛法真谛的人经常四处宣扬,临命终时求佛祖超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件事情,《六祖坛经》其实也做了很科学的解释和开示,其中说到:”东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国?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你看六祖慧能说得多好?你如果不向内求,不去找你的自性,总是要依靠外力、靠佛菩萨接引你到这儿到哪儿,这可不靠谱啊!你品,你细品,这不正是我们命自我立、积极经营人生的哲学吗?
希望以上观点可以供各位老师参考,客观认识佛法中更深层次的正念和哲思!其实不论在茶道哲学的体系或是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里儒、释、道都有着同根同源的一如思维。虽说佛教属于外来宗门,可随着近两千年在我们神州大地的生长和蔓延,其实已经彻彻底底的融入了中国人的意识形态和生活当中,甚至可以说彻底的中国化了。比如儒家《礼记·大学》中提出的“明明德”,不就是彰显光明德行,去悟道吗?道家《道德经》的核心思想“道不远人”,是不是也在引导着我们从修德而去认识道、了悟道?佛家的《心经》开篇就提到观……,行……,照……,度……,这四字要诀不正是让我们内观自性,知行合一,道照万法,普度众生吗?能做到这四个字的人,还算不得悟道得道的圣贤吗?希望我们通过茶这样一个能含万法,包罗万象的载体,让更多人能够体悟人生之道,把茶性更加紧密的联系到生活修行中来,通过品茗之行,格物致知,构建起越来越完善的茶道哲学体系!
此时,已是凌晨五点,虽心中仍有千言万语想与您倾诉、探讨,可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封长信也只能就至此顿笔了。盼早日得您回执,也希望能够在《第三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优秀会议论文评选》中得您钦点,让我们在论坛相见!
此致
敬礼!
2020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