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刘雪萌:中国茶道中的儒家中和思想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茶是中国人生活中十分常见的饮品,中国人饮茶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茶具有提神解渴的功效,饮茶也是中国人社交手段的一种方式,例如与亲朋好友闲聊、正式场合接待来客等。由饮茶发展出来的茶道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成果。在中国茶道的漫长发展历史中,茶道融合了多家思想体系。本文将重点分析中国茶道中的儒家中和思想。

儒家思想主要产生于先秦时期,以后陆续融合了道、法、佛等多家思想,在宋明时期达到高峰。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孔子、董仲舒、朱熹等人。其思想核心内容之一便是中和精神。

01c5d5aa9eac724735c79e4e206c0add.jpg

 “中和”是儒家中庸之道的主要内涵。《礼记·中庸》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也可理解为中正平和。

在儒家思想发展的各个阶段,中和精神的内涵都有所渗透。先秦时期的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便是以传统的“尚中”观念为逻辑起点的,他结合了“时”与“中”,并以礼制中,最终达到天人秩序之美。西汉陆贾提倡通过儒家仁义礼乐教化来达到社会政治的和谐、自然;董仲舒以天人大一统为基础,提倡天人感应论和人伦之道源于天道。到了宋朝,儒学家周敦颐提出“唯有中才是圣人之性”;宋代二程心性论中心的“未发”、“已发”也是出自中庸“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更将中和思想融入其哲学概念当中;张载的“民胞物与”中倡导人们与自然和谐一体也正是中和思想的体现。综上所述,中和精神占据了儒家思想的重要地位。

ab8879d4126370e46dd377cd390e2e10.jpg

中国茶道具有中和精神。具体而言,第一是茶的种植和采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二是泡茶过程中对茶量的估摸、时间长短的拿捏以及对泡茶人动作的柔和优雅这三者中体现的适度;第三是饮茶过程中双方礼仪的谦和、彼此所形成的氛围的平和;第四是通过饮茶所达至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以茶入口中的形式,与茶共生,体万物之道。可以说中国茶道从茶的产生到品茶的整个过程,处处体现了中和精神。

说到中国茶道,必会想起陆羽《茶经·一源》中所言:“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喝茶不仅是为解渴而生,它对饮茶人也有了道德上的要求,饮茶人注重提升自己的品德,在饮茶的过程才可真正体悟茶之精髓。中国茶道的伦理价值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中国茶道的本身的伦理价值,二是中国茶道所派生出来的伦理意义。前者主要是指茶道中所蕴含例如谦逊、勤俭、平和等伦理价值观。后者有三个层面:对人自身的伦理意义,茶道要求人们平和心态,在饮茶耳濡目染中形成良好的品格和人性,使自我得到升华与进步;人与自然的伦理意义,茶道有利于形成人与自然和谐之境,人们保护自然,与自然共生共处;最后是天人合一的至上伦理意义,使人从关注自我到与天合一的至上境界。总之,演习茶道可以使人格健全,使人与自然和谐,使天人合一。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世界中,茶通常被看做是世俗的产物,茶常常会用作送礼、接待贵客的一种手段,这看似与茶道的境界有些格格不入,但这恰恰体现了中国茶道的入世性、大众化。不过,过于强调茶的商品价值,特别是利用名人宣传、奢华包装以及大量的广告投入等方式就不太合适了。例如,近年来突然崛起的小罐茶,靠的就是狂轰滥炸的广告渲染和名人效应,这使它备受质疑,这样的做法显然也背离了中国茶道本来的价值倾向。抛开茶的功效和用途,人们在饮茶的过程中,体会到的是内心的宁静。以浮躁的心去喝茶,是难以体会茶的真正味道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饮茶的过程是让人暂且忘却尘世的烦恼,静享片刻的祥和,洗去功利浮躁的心态,达至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也正是中和精神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茶道与儒家中和精神密不可分。儒家中和精神以茶道为寄托传达本质,无数普通的中国人通过茶道悟儒家的中和理念,这也使得茶道成为儒家思想和基本精神得以代代传承的载体。

  
上一篇刘雪萌:我对茶道的理解
下一篇戴荣里:女人与茶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