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羅際鴻:兩本茶書「茶事茶話」、「茶事春秋」讀後感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作者为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受邀参加过三届全国茶道哲学高峰论坛和云南省、湖南省的暑期茶文化考察活动。


 

心血來潮,突然取出四十年前因工作需要買來臨時參考的兩本茶書。當年只是短暫片斷參考,從來不曾讀。如今一觀,感到驚艷。

第一本《茶事茶話》,1976年5月初版、1982年6月再版;第二本《茶事春秋》,1982年12月初版。作者郁愚,台北世界文物出版社出版。

c6edc59095c86d5d3da44d5569c59cba.jpg

以下是筆者閱後的部分感想和心得,分享給大家:

其一:

郁愚先生這兩本書,其實主要集結他在1974年起在報刊上長期發表的連載文章而成。對比台灣最早成立的三個主要茶藝團體:中華茶藝協會於1982年9月23日成立;中華茶文化學會於1988年6月12日成立;無我茶會於1989年創辦,1994年8月7日正式成立,名為中華國際無我茶會推廣協會。兩本書出版時間,比這三個社團出現得更早,是令我驚艷的原因之一。

當年台灣民眾尚未普遍了解茶文化的年代,這兩本書具有提倡之功。後來形成的茶藝團體,是否曾受郁愚文章直接或間接啟發,值得推敲。

據《臺灣作家作品資料庫》,郁愚本名李鳳行,他還有兩個筆名叫做碧光、 黎風。郁愚,主要用在寫茶有關文章。再查「作家李鳳行」,得知他生於1926年,河南人,1950年來臺。曾任電台主管,又是我中國時報的前輩同事。1980年代我進報社沒幾年,他退休,南北相隔,未曾得識。

《茶事茶話》封底介紹他是「在台嶄露頭角最早的文藝作家(較確切的說,應指台灣光復後)」,寫小說,也寫戲劇,曾獲十餘種創作獎勵。另外還有《說唱藝術淺說》、《中藥傳奇》等專門談傳統文化的作品。現今大陸的《孔夫子舊書網》上還可看見1982年版《茶事春秋》。

有關兩本茶書出書原委,大略可從第一本代序《寒夜茶冷憶故人》和第二本序文中了解:他學過茶、做過製茶工、也曾賣茶,更要緊的是「讀過十八本茶經、茶典」,1974年秋天開始應邀稿寫起茶的連載文章。文章內容寫得相當輕鬆而深入,十分隽咏。據說,連載文章一出,獲得海內外「不少反響」,因此才會集結成書。

其二:

《茶事茶話》較多漫談式內容,收納卅四篇。第一篇《閒話「茶道」》,他從中華悠久而深厚的傳統茶文化背景談起,引述諸多歷史名著名篇名句,認為如果有一天向日本學習茶道精神,會是「所謂捨本逐末而淪於野狐禪」。在那個年代,臺灣民眾不僅茶文化觀念尚未開發,而且往來日本不多,對日本茶道完全陌生,更加上戰後反日情緒尚存,以及作者本身對傳統茶文化的修養,反對向日本學習茶道的立場可想而知。

其後,到第十八篇之前的文章,主要討論茶文化相關知識。包括茶與水、掌故、茶的神話、軼事,介紹茶聖陸羽,茶品、茶具、品茶、茶名、名茶,還有茶詩、茶辯、茶中名人、茶的蛻變等;更有一篇「萬民疾苦說貢茶」,詳細介紹近代人並不了解生產製造貢茶所造成的百姓之苦,這與一般人的印象以為生產貢茶可以獲得高收益完全不同。

其他多篇,除了「遵古炮製論茶藝」詳加介紹古代泡茶茶藝文化之外,雜談各式各樣與茶有關的話題:奇異茶、加料茶、茶益與茶害、茶與咖啡、茶與世界、茶的特別用途…,也介紹了臺灣凍頂、香片、廣東涼茶,還有十分溫馨的「茶山情歌」。

其中,令我讀來感觸良多的是「談臺灣茶及其前途」、「內銷?外銷?」兩篇文章。

1970年代起約廿年間,是臺灣茶業高度興盛、每年可外銷全球數十萬公斤的年代,卻也處於低價外銷與高價內銷急劇轉變的十字路口。那時候,正好是我在新聞採訪工作身歷其境的年代。郁愚當時透過報紙發表這兩篇文章,對茶業發展環境感受到的危機和提出的綜合意見,與我大多不謀而合。而我當時每日實地採訪撰寫報導,無數次提出的建言,官方卻似鴨子聽雷(或者是百姓的聲音如犬吠火車?),錯過了改革時機。如今臺灣產茶事業早已不復當年。

其三、

《茶事春秋》,顧名思義,這本書較多史料,包括了史實或著名的傳奇軼事。但是他用說故事的手法敘述,讀起來生動活潑,非常能夠引人入勝:

各篇關於「人」的傳奇,包括茶神陸羽、茶痴盧仝、茶帝趙佶和茶使蔡襄;關於「茶」的傳奇,介紹了龍井茶、碧螺春、烏龍茶、大紅袍、鐵觀音、祈門茶、普洱茶…,以及奇特的猴兒茶、丈人茶,還有台灣的凍頂茶、包種茶等,共廿餘種兩岸歷史名茶。其他篇章還有介紹唐代、宋代的貢茶故事,著名的茶泉,以及茶詩、茶具、菜館等各种典故。內容多能引經據典,文章生動趣味,十分精彩可讀。

最讓筆者讀來心驚不已的,卻是有關貢茶的產製歷史,竟然可以達到民不聊生的起步,和以往對貢茶可能帶來許多經濟效益的表面印象,天差地遠。如其中一段記載:「因為皇帝和貴族們都要享受上好的貢茶,所以貢茶的製造年年增加,唐肅宗時代年進一萬兩,代宗時代增加到每年一萬八千斤,監造貢茶的官吏們,趁機會混水摸魚,虐待茶工,更是常事,貢茶簡直是猛於虎的苛政,使湖州、常州的百姓,到了民不聊生的程度。」想到2018年我才隨著人民大學茶道哲學所舉辦的論壇,去了一趟湖州,看到這段話,心中有些激動。文章裏記錄了唐代詩人袁高寫的「茶山」詩,這是一首170字的敍事詩,詩中有幾句說「亦有奸佞者,因茲欲求申。動生千金費,日使萬姓貧」、「甿輟耕農耒,采采實辛苦。一夫旦當役,盡室皆同臻。捫葛上欹壁,蓬頭入棘榛。終朝不盈掬,手足皆皴鱗。悲嗟遍空山,草木為不春。」讀來令人感傷。

雖然這兩本書都不是很厚,「茶事茶話」內容195頁,「茶事春秋」是227頁,而且只有32開本大小。可是,關於茶的各種資料太豐富了,作者在這方面的淵博學問,令人佩服。


  
上一篇史怀刚:品茗有道:饮茶调心
下一篇戴荣里:天妒英才——哀悼本所研究员张耀南教授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