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文化考察团调研汉中市南郑区茶企与汉中博物馆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文/图:人大茶哲所
7月17日下午,考察团前往陕西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调研,南郑区茶业协会会长、公司董事长莫仪辉热情接待了考察团一行。莫仪辉董事长首先带领考察团参观了公司生产车间,为考察团详细介绍了用于生产白、绿、黄、红、黑等五种茶叶的生产线,就茶叶的种植、加工、产量、销售等问题作了充分的说明。同时对公司其他茶叶衍生品,如抹茶粉、茶粉挂面等生产线作了介绍。在座谈交流时,莫总告诉我们,绿娇子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9月,是南郑区知名民营企业、陕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公司主要生产销售“绿娇子”牌汉中仙毫、汉中炒青系列绿茶、汉中红茶系列,此外,还生产和加工食用菌、干制蔬菜、“汉予”牌茶粉挂面、高筋粉挂面等产品。为了获得更切实的感受,莫总为大家冲泡了公司生产的汉中仙毫、汉中蜜黄等产品,考察团成员边品尝边交流,就干茶的外形,茶汤的色泽、口感等交换了意见,也对茶叶的种质属性、采摘成本、纳税情况、收购、售价等诸多相关问题做了进一步的了解。
图1:莫仪辉董事长带领考察团成员参观生产车间
紧接着,考察团在淅沥的小雨中驱车前往罗帐岭茶园参观调研。汉中福地茶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常永峰陪同我们,他介绍到,莫总罗帐岭茶园核心区种植面积千余亩,始建于20世纪60年代,是引进茶种种植而成。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茶园规模由小到大,茶园管理从粗放到精细,茶叶品种也由单一的老品种向多样的新品种发展,成为汉中重要产茶基地。以罗帐岭茶园为基地研制、由茶叶专家陈椽教授命名的“汉水银梭”以其香高、味醇、色翠、形美的特点享誉市场,先后荣获国际、国内多项大奖。近年来,乡村振兴为罗帐岭茶园提供了政策叠加的新机遇,生态观光体验式乡村旅游,吸引了不少游客。然而,考察团成员也发现此片茶园存在两个严重的不足,一是离公路太近,茶园与公路之间全无阻隔带,过往车辆成为茶园污染的源头;一是套种多种其他农作物,如玉米、红薯,这会构成茶园病虫害的源头。
图2:考察团一行于罗帐岭茶园合照留念
临近傍晚,考察团赶赴汉中市博物馆参观学习,汉中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全程为大家讲解。汉中市博物馆所在地为古汉台,古汉台相传是汉王刘邦的驻跸之地,古汉台见证了汉中市的悠久历史。考古发现表明,史前时期就有古人类的活动痕迹,在南郑疥疙洞发现了距今10万—1.5万年的旧石器时代遗址,该遗址的第三期文化层(距今约3-1.5万年)出土了2枚早期现代人(晚期智人)的牙齿化石,这是秦岭地区首次发现的早期现代人化石。汉中出土的商代青铜器,兼具中原与巴蜀文化的风格,是汉中作为两地文化交流之要塞的早期证据。三国时期的汉中,是一代贤相诸葛亮“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之壮志的发动处,也是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埋骨地。一句话,汉中在中华文明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图3:汉中市博物馆正门(古汉台原址)
在地理上,汉中地处中国南北方交界处,是连接巴蜀和关中的要道。据考证,翻越秦岭共有四条古道,包括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陈仓道等,其中以褒斜道最负盛名。褒斜道约三分之一路段为栈道,其修建规模之大,沿用时间之长,为全国栈道之冠。褒斜栈道依山就势,廊亭结合,栈道类型十分丰富,包括平梁立桂式、平梁斜挂式、平梁无柱式、多层平梁立柱式、依坡搭架式、石积式、棚盖式、隧道式等。考察团目睹图片、文物、文字,无不感叹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坚忍。
博物馆内最珍贵的藏品是石门十三品。它是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起因于后世感念褒斜道及石门开通之功,依山凿石,形成的摩崖石刻大观,《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为东汉永平九年(公元66年)刻石,存世最早;《汉故司隶校尉楗为杨君颂》为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刻石,名气最大。石门十三品在书法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是汉代以来书和刻两者的最高艺术结晶。其中汉魏时期作品早在唐宋时就誉满全国,更为历代考古家、书法家所推崇。石门十三品是研究汉隶的重要实物,在中外书法界和金石学界享有极高的声誉。
图4: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部分)
考察团成员之一的罗际鸿先生是台湾知名的书法家,上述书法真品令他感动不已,他不仅一一拍照,还反复观摩,细致地观看每一方石刻,耐心地为同行学人讲述其间门道。考察团成员纷纷表示,通过参观汉中市博物馆,听取详细且专业的讲解,更加深入理解了汉中千年的文化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