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俗考察团献计都匀市茶业未来发展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都匀,简称“匀”,贵州省南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南地区出海重要交通枢纽,黔中经济区五大主要城市中心之一,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贵州出好茶,都匀出名茶,茶产业是都匀市的主导产业。截止2017年底,都匀市茶园种植面积达37万亩,可采面积近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全市茶叶加工企业58家,专业合作社73家,茶叶企业固定资产达5.4亿元,年加工能力突破1万吨。
(都匀毛尖核心茶区——河头镇螺蛳壳茶山)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组织的贵州茶俗考察团专程抵达都匀后,与都匀市茶产业发展局共同召开了“都匀毛尖茶文化”交流会。都匀市茶产业发展局党组书记、局长宋选举向考察团详细介绍了都匀毛尖的发展概况,黔南民族师范学院旅游文化学院张文磊教授介绍了都匀毛尖的历史和地方少数民族的茶俗等茶文化内容。
(宋选举局长介绍都匀毛尖的发展概况)
在提问、对话环节,考察团的各位专家学者对黔南茶文化及产业表达了各自的观点。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所长李萍教授认为:都匀茶产业近些年发展迅猛,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都获得了极大发展,但经过茶园的实地走访、与多位茶户的访谈和听取了市茶业局的工作报告,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比如在茶叶种植和加工标准化上,还有提高空间;茶树种植和茶园管理还需要加强规范;在政府部门制定相关茶产业政策方面应当扩大一线茶户的参与程度等。
(李萍教授发言)
九江学院王雅清教授提出,贵州是个好地方,好山好水出好茶,好茶呼唤好品牌,作为国家地理标志的都匀毛尖,有做好黔茶品牌、做强茶产业的责任。贵州茶产业,亟待解决的是品牌和市场销售的问题。要改变好茶卖不出好价钱,好茶打不出知名度的现实,需要做到如下几个方面:第一树立大地域观念,茶区之间不搞恶性竞争,争取形成品牌合力;第二注重贵州原产地茶种的保护和推广,避免与外省茶叶同质化;第三加强茶叶市场消费者群体的培养;第四继续加强管理监控。
(王雅清教授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与政治研究杂志社黄西谊编审表示,在都匀,见到了都匀毛尖,宛如鱼钩,翠绿清新;品尝后有淡淡的清香,圆润爽口;了解了她的前世今生,为她的再生而欣喜,为她面临的困境而焦虑。我们有缘观摩都匀毛尖非遗传承人张子全先生手工制茶全过程,有幸与明黔茶叶发展合作社朱应军副社长、锦源休闲农庄张光元庄主饮茶闲聊,加深了对都匀茶的了解。茶业的发展离不开茶人,茶人的专业化才是茶产业复兴的灵魂。
(编审黄西谊发言)
北方工业大学王润稼博士认为,筑山青越,云雾空濛,都匀茶好,诚然不虚。他的献计是:其一,黔南茶区覆盖广、产量大,但在品牌打造上有待提高,可着力打造一两款在中国以及国际市场中叫得响、品质高的龙头产品,打造茶叶中的“茅台”品牌;其二,需关注政府、企业、行业协会、茶农等多元利益关系,增进互相了解、深度信任、协同配合。如此一来,茶路会更广、茶香可更远。
贵州民族大学茶与茶文化研究院院长王芳教授提出,贵州有很丰富的民族文化,在这里,牙舟陶、蓝染等手工艺品受大家欢迎,因为融入了贵州本土民族元素。但经过调查发现黔南地区的茶文化、茶美学空间还有很大进步空间。我们要关注茶本身,从消费者需求及感受以及当地文化属性进行挖掘,构建丰厚的茶文化。在茶品牌打造中,可以把民族元素融入进去,展示自己的民族特色,用独特的民族文化打动消费者,从而拉动需求。
(王芳院长发言)
大家发言踊跃,积极献言献策,现场的讨论气氛十分热烈,到晚上近十一点结束时,大家依然意犹未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