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人大茶哲所茶文化考察团调研汉中市南郑区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图/文:人大茶哲所

 

7月17日上午,人大茶哲所暑期茶文化考察团一行乘车来到汉中市南郑区,在董事长常永锋先生的接待下参观了汉中福地茶业有限公司,并与当地茶产业相关人员进行了座谈交流。

区农业农村局龚学林主任介绍了汉中市南郑区茶产业基本情况。汉中市南郑区全区茶园总面积25.05万亩,其中投产采摘面积22.6万亩,主要分布在12个茶叶基地镇、125个村,种茶农户3.7万户、9.2万人。2023年茶叶总产量1.32万吨,一产的产值16.8亿元,综合指标位居全市第二、全省第四。全区培育茶叶加工企业168个,备案茶叶专业合作社24个,认定茶叶家庭农场16个。注册有八十多个茶叶专用商标,其中“绿娇子”“汉缘”等十种商标被确认为陕西省著名商标,“绿娇子”“远山眉”“干龙洞”“汉缘”“汉绿”5个品牌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龚主任表示,政府的投入是当地茶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今后还要进一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促进南郑区茶产业、茶科技、茶文化的统筹发展。

当地茶产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能否实现规模化生产。南郑区茶叶协会会长莫仪辉指出,南郑区的企业数量有一百多家,其中也有几家省级企业,但迄今为止没有面向全国的大企业。当地的茶叶种植以农户为主,很多家庭都有自己的茶园,在采摘期都是完成自家茶园采摘任务之后再到企业做工;再加上本地人口流失严重,劳动力不足,因此在茶叶采摘上面临着集采困难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当地茶产业的发展。目前当地茶产业被迫采取以销定产的模式,茶园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同样,茶人的收入也无法最大化,虽然保证了基本生活水平,但离致富尚有一定距离。莫会长表示,从全国情况看,目前陕西的茶产业依然很难像福建、浙江处于领跑地位,努力跟着跑也不能懈怠,否则会掉队。

6b7c84ac0bceb9e512d2cf83c590a51d.jpg

图1:与会者热烈交流探讨 

茶旅融合是近年来各地茶产业关注的一个热点。南郑区文旅局前副局长余忠平向考察团介绍了南郑区在茶旅融合方面做的一些工作。他总结了浙江、云南等地的成功经验,谈到今后南郑区应当发力的工作重点,包括:开发一批观光茶园,由政府统一规划,修建道路等公共设施,茶企进行管理;着力打造茶旅小镇;延伸茶产业链条,推出一批茶文化旅游商品;深入开展茶马古道调查研究,探寻历史典故,保护文化遗迹。

在座谈会上,考察团人员与当地茶人进行了互动,并积极分享了关于茶产业以及茶文化的观点。人大茶哲所所长李萍教授结合以往茶文化考察的经历,向大家介绍了广东茶产业的成功经验。广东茶产业的一个鲜明特点是以民营企业为主,政府充当配角,服务意识很强。发挥民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提高中国茶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将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同时,李萍教授也提出了目前各地茶产业发展中的两个共性问题:一是种质资源同质化严重,茶叶制品缺乏明显特色。二是管理上急功近利,标榜内容不实。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一定要守住底线,耐住寂寞,将眼光放得长远。台湾海峡两岸朱子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罗际鸿指出,对于茶产品的销售,价格与文化包装是两大重要因素。陕西省历史文化资源丰厚,可供使用的文化典故众多,为此,应注意集中力量统一对外宣传,增强地方品牌的影响力。九江学院教授王雅清表示,对于茶叶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应当秉持一种客观实际的态度,既要守住良心和底线,也不能走向极端,最关键的是学会科学管控。

其他成员也在交流中分享了各自的观点,畅想并描绘了汉中茶产业的未来发展蓝图。座谈会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25c92c1b0ff11cc2265a3901d801a463.jpg

图2:全体与会者合影留念


  
上一篇人大茶哲所暑期茶文化考察团调研汉中藤编
下一篇返回列表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