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阳:《新华文摘》的选文取向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下面我来讲一下《新华文摘》的选文取向。其实我也谈不上有什么过多的系统的思考,但是我的工作每天就是看文章,经常有人来问我“你们选文章的标准是什么”,但就我个人来讲,我不太愿意用“标准”这个词,特别是涉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文章,我觉得很难定出一条“标准”,用“取向”来说可能更适合一些。
首先《新华文摘》选取的文章一定是要有新东西的文章,一定要是精致的文章,至于气韵有则更好但我们并不作为一个普遍的要求。除了要有新东西、要精致这两个主要的取向,《新华文摘》选文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取向就是文章中所谈的问题受关注的程度如何,这也是《新华文摘》选文章首要关注的地方。
《新华文摘》的版面是按照学科来进行分类的,比如哲学每期就是十面,期刊和图书不一样,期刊要固定时间固定页码出版。源发杂志可能会在它整个期刊范围内来调整页码,这篇文章长一点,另外一篇文章短一点,或者有的文章拿到下一期去再发,但是《新华文摘》每一期、每一个栏目都是固定篇幅的,《新华文摘》版面给的最多的是文学作品,有十八个版面,每个版面大概2300字,十八个版面大概就是45000字。第二个给的比较多的就是经济版面,有十四个版面,其他的历史、哲学、文学评论等栏目每期都是给十个版面左右,除非有特殊情况,一般这些栏目都是发三篇文章,平均下来每篇文章就是8000字左右。《新华文摘》是从全国的人文社科杂志中来挑选文章,选择范围相对来说比较大,但是由于杂志本身的栏目篇幅有限,所以我们在挑选文章的时候首要考虑的就是哪篇文章讨论的问题更受人关注。
所以文章所讨论问题的受关注程度是《新华文摘》选文章放在第一位的取向,后面两个取向,创新和精致,则是所有期刊都通用的取向。《新华文摘》选文取向简单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字:“大”(更为关注宏大叙事的文章)、“精”(文章要精致)、“新”(文章要有新东西)。《新华文摘》尤其重视“大”这一点,经常有人给我推荐文章,问我这篇文章为什么不能用,其实他的文章可能从“精”和“新”上来说都不错,水平也很高,但是我还是不能用,就是因为他所讨论的问题不大,太专太细,关注的人太少。
讲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例子可以印证。大家都知道王国维是浙江嘉兴人,他有一个同乡叫沈曾植,跟王国维是亦师亦友的关系。葛兆光九几年的时候在《读书》上发表过一篇文章讲沈曾植,说沈曾植曾经自己写了一首诗,里面有句话叫“世间未曾有斯人”,这句话一语成谶,现在知道沈曾植的人基本不多了。很多人都认为王国维是清末民初中国学问第一的人,而在王国维心中,沈曾植才是当时学问第一的人。沈曾植过七十岁生日的时候,王国维给他写了一封贺信,里面有一句话“国初之学大,乾嘉之学精,而道咸以降之学新”,这句话是王国维自己概括的对清代学术的印象。我自己是这样理解的:清初有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一大批思想家,他们考虑的是反清复明、中国道统如何继承、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否会中断等相对来说比较宏大的问题,所以说“国初之学大”;而到了乾嘉年间,清朝政权的统治已经很稳固了,反清复明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雍正统治期间有几次大的文字狱,所以当时的学者就不去讨论一些大问题,做考据学的比较多,做的很精很细,所以说“乾嘉之学精”;到了道光、咸丰皇帝统治的时候,鸦片战争已经开始了,这时候以张之洞、严复为代表的一批学者就开始求新求变,主张引进西方的“新学”,所以说“道咸以降之学新”。这里我也解释了大半天,而王国维用一句话就精炼的概括了,所以别人在问我《新华文摘》选文取向的时候,我就概括为“大”、“精”、“新”这三个字。
按照国家新闻出版总局2015年发布的年度报告,我们国家期刊的数量是10014种,综合类期刊大概有366种,最多的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类有4983种,人文社会科学类有2635种。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自然就是《新华文摘》的主要考虑对象,特别是里面一些重要的期刊杂志。《新华文摘》杂志各个栏目都是有主编的,文章都是先经过各栏目主编进行初选,比如历史栏目的就专门看历史的期刊杂志,哲学栏目的就专门看哲学的期刊杂志,每个栏目主编对他那个领域杂志的分布情况、水平高低也是非常了解的,如果你的文章发在你那个领域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期刊杂志上,自然就更容易被《新华文摘》的栏目主编关注到。
具体在衡量文章的时候,我们还可以通过内容、体裁等多个角度来作出评价。我和同事在开期刊会的时候,强调文章有没有新东西是一个基本价值,《新华文摘》因为受到篇幅的制约,在转文章的时候会把前面的内容摘要和关键词删掉,但是我在看一些源头杂志的时候,有一些文章的内容提要写的也不怎么样,甚至只是简单的把标题重复一下。我建议大家在投稿的时候,最好是在内容提要部分写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你先自己把文章的新东西写出来,然后再由我们编辑和专家评审来判断你的文章中是否有你所说的新东西。
很多人跟我提到了《新华文摘》发领导的文章发的太多了这个问题,一般来说,像政治局常委的文章我们都是放在政治栏目的,政治栏目一般是十二个版面,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我们《新华文摘》一般都会发的。《新华文摘》发的文章有一个特点就是需要我们长时间关注的文章,《新华文摘》的订阅者一般都是会长期保存的,所以发这些领导人的文章也是方便读者日后进行查阅。首先我要说明的是,这些领导人的文章都是非常重要的,《新华文摘》就是在这些重要的文章中找最重要的发出来。第二点我们《新华文摘》也并不是每期都有领导人的文章,而且现在适合在《新华文摘》上发的领导人的文章其实也并不多。另外还有一个就是省部长的文章,我们也都是仔细挑选那些很有价值的文章,比如讲农业问题,农业部长的文章肯定就比一般人要好得多,他掌握的信息自然是最全面的;再比如讲当前外交的热点问题,让外交部长来讲自然是很合适的,他掌握的资料比大学里普通的研究人员有更多的优势。所以我们选择文章并不是因为作者的身份级别,而是因为他的文章确实很有价值,确实值得我们关注我们才选择发表。
受关注程度这个大家从字面上都是比较好理解的,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受关注的问题就是热点问题,那么我就去挑个热点问题说几句好了,但是受关注的问题往往有一大堆文章,而且会有高水平的学者来谈,我们只能去选那些我们认为价值更高的文章,这样你的文章就很容易被淹没掉,特别是在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等领域。《新华文摘》上文章的作者阵容往往看起来都非常豪华,我们选的很多都是知名度非常高的人的文章,这样相对来讲年轻人、名气小一点的人在《新华文摘》上发文的难度就比较大。所以这里我建议年轻人选那些新鲜的热点问题来写,挑那些老专家学者不太熟悉的问题去写,比如一个最典型的就是互联网相关的问题,如果你去写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问题,有很多专家学者也都在写,那么你被选中就很困难了。当然这只是讲《新华文摘》的选文标准,也就是说如果能够抓住一些新出来的热点问题,哪怕你的文章思路不够成熟,我们偶尔也是会选的。
例如,有人说茶行业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行业,我不同意这个看法,茶行业在中国不是一个小行业,茶与我们生活的关联度非常高。如果你写的文章是讲茶的种植、煎制技术那些小的领域,可能文章的水平很高,也很有创新,但是我们《新华文摘》不会去关注;但如果是从大的方面,比如讲茶文化、茶的历史、评价喝茶这种现象的价值意义,这种文章讨论的是大问题,而且很有中国文化的特点,我们是应当关注的。然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茶文化在很多人心目中并不是一个小的学科,已经有很多人进行了相关研究,书籍、著作也不少,比较难的就是你的文章怎么做出新东西,从标题上就要看出“大”和“新”,这个是很有难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