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陈珂楠:茶咖——茶与咖啡的“和”之味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第七届“我与茶道”优秀征文三等奖作品,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在读硕士生。今日推送,以飨读者。再次感谢作者的支持!

 

陈珂楠

 

 摘要:茶咖作为茶与咖啡的融合饮品,是全球化下文化交流的产物。根据《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的线索多角度追溯茶与咖啡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二者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进一步探讨茶文化中对和谐、平衡与自然美的追求与咖啡文化中对品质生活和个人幸福的追求。最后借助儒家“和”文化探究茶咖流行现象背后的文化机理,预示未来文化融合的更多可能性。

关键词:茶咖;《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茶文化;咖啡文化;文化融合

 

一、引言

全球化浪潮下频繁的文化交流,催生了新的产品创意和文化形态,茶与咖啡交汇而成的茶咖,便是近年来饮食文化领域的一大创新,这既是新潮味觉的一种探索,更是东西方文化和谐共融的具象表现。

    《茶: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The Tale of Tea : A Comprehensive History of Tea from Prehistoric Times to the Present Day)(以下简称:《茶》)作为荷兰语言学家德瑞姆集多年之大成之著作,结合严谨的学术探讨和引人入胜的叙事手法,完整且深刻地阐述了茶叶自与人类文明发生交集以来的互动,对茶与咖啡这两种饮品历史渊源的追溯、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作为东西方文化的象征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播与意涵都做了较为深入的讨论。本文试追随《茶》的思路,从文化根源的角度对茶与咖啡两种事物分别进行挖掘和对茶文化和咖啡文化进行整体把握,探索茶与咖啡作为文化载体的深层意义以及当代融合发展现象,再以新兴茶咖现象来看文化汇通与创新的内在逻辑。

二、茶咖流行现象和背后文化机理

近年来,茶咖因其独特口感和文化特色,迎合了消费者特别是年轻群体对口味创新和品质要求的升级,日益成为饮食市场新宠。多个茶饮和咖啡品牌纷纷进场,推出多款搭配不同茶底、咖啡和点缀水果的茶咖产品,如瑞幸咖啡的“中国茶咖”系列[[1]]、Tims天好咖啡的栀子花绿茶拿铁[[2]]等,在市场上的销量和口味评价上均取得了不错反响。即使在茶乡,茶咖融合也成为当地产业发展和文化打造的新亮点。云南省普洱市在2024年春节期间共接待285.92万人次游客,旅游总收入达30.36亿元,创下历史新高,其中新推出的“茶咖庄园沉浸式体验”项目成为普洱市旅游的新亮点,共吸引超过5万人次的茶与咖啡爱好者[[3]],从咖啡豆采摘到冲泡普洱咖啡,游客们能体验茶与咖啡从原始状态到当代创新的全过程,深度品味“远山树林的味道”。

历史悠久的东方茶文化与自由奔放的咖啡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发生了奇妙的碰撞与融合,茶咖的流行趋势亦可被视为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互鉴创新的一个缩影,其不仅丰富了饮食品类,还为探究文化多样共生提供了新的视角。而作为一种新兴饮食文化现象,茶咖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意涵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茶》一书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传统茶文化和咖啡文化的机会。通过对该书的梳理,结合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许也可一窥茶咖在全球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深层文化逻辑。

三、茶与咖啡的起源

(一)茶渊源与发展

 茶,作为东方饮品的杰出代表,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深邃的文化内涵,成为在中国及东亚的饮食文化中不可替代的部分,它已经不再只是一种日常饮品,更是生活艺术的代表和精神寄托的象征,茶道、茶艺、茶宴等都反映了中国人对和谐、平衡和自然美的追求。德瑞姆精通东亚、东南亚、南亚等多地语言,因此他通过对跨文化语境下茶的语言学证据的细致梳理,对茶的起源、发展及其文化流行进行了深入的考证与研究,勾勒出茶叶在中华大地上的传播轨迹和文化影响。

茶的发现被归功于中国古代的神农氏,据传在公元前2737年至前2698年间,神农氏因树叶偶然落入沸水中而发现了茶。尽管神农氏被认为创作了《神农本草经》,但这部作品中并未提及茶,事实上,“茶茗”一词出现在《神农本草经集注序例》中已经是在敦煌发现的唐代文献了。[[4]]40“茶”字首次出现于陆羽的《茶经》中[4]44,这表明“茶”作为现代意义上的茶叶的指代,可能是8世纪左右新近创造的。陆羽在《茶经》中不仅详尽地解释了“茶”字的结构,而且明确指出它所指代的茶叶,并区分了不同采摘时间的茶叶称谓。茶最初是被咀嚼、腌制或切碎作为蔬菜来食用的[4]46。汉代的文献表明,茶叶已被用作药草,茶也已经成为学者的研究对象和特权贵族日常生活的消遣。但直到了唐代,饮茶才演变为一种流行的文化习俗。唐代宗时期,茶叶成为了重要的经济作物,政府对茶叶贸易实行了征税和垄断政策,反映出茶叶在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也映射出茶文化和茶产业的繁荣景象。陆羽的《茶经》正是在这一时期出版,不仅是一部关于茶的百科全书,更是茶文化的重要文献,其深刻的见解和丰富的内容,为后世的茶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根据其出版的背景和内容,当时茶文化和茶产业繁荣就可见一斑。

时移事迁,茶逐渐传遍南北,与各地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的饮茶习俗和茶艺,在社交活动中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成为人们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重要媒介。茶还传播至日本、英国、印度等地,并在多个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茶文化:在日本,茶道已经演化成为一种高度精致的艺术形式,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仪式和动作传达“和敬清寂”的美学理念;英式下午茶则从上层社会逐渐普及至各个阶层,在享用茶点的同时增进彼此的了解和友谊;茶与生姜、豆蔻、肉桂等香料在印度得以结合,制成辛辣而香气四溢的茶饮,反映了印度人对食物和生活的热爱和创造力。

(二)咖啡起源

咖啡作为一种全球性的饮料,其起源和发展也是一个涉及文化、历史和地理等多因素的复杂叙事。《茶》不仅深入探讨了茶的由来和传播,也对咖啡的起源从语言学角度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探讨了咖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播路径,以及其在社会习俗和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地位。

据传,咖啡的发现主要归功于埃塞俄比亚的牧羊人[4]422,他们观察到羊群在食用了某种红色浆果后变得异常活跃,而在埃塞俄比亚的西南部,咖啡树的野生祖先至今仍在森林中自由生长,而咖啡的名阿拉伯语单词“qahwah”可能源自埃塞俄比亚的“caffa”[4]414卡法王国。咖啡从埃塞俄比亚传入也门,并在摩卡港作为饮料开始在伊斯兰世界流行,苏菲派苦行者在咖啡制造的普及中扮演了关键角色,他们利用咖啡的提神效果来帮助自己在夜间的宗教仪式中保持清醒。到16世纪末,咖啡通过威尼斯商人传入欧洲,咖啡馆开始在各大城市兴起。在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咖啡馆逐渐演变为一个重要的社交与文化聚集地,吸引了众多学者、诗人和棋手在此进行知识交流和文化创造的温床,而在意大利,咖啡馆常常是艺术、音乐和文学交流的场所,吸引了包括艺术家、作家和思想家在内的各界人士,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繁荣产生了深远影响。咖啡馆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英格兰也成为了商业和政治讨论的重要平台,被称为“便士大学”的咖啡馆成为了当时社会信息流通和公共舆论形成的关键场所。

咖啡的全球传播也促使其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饮料之一,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产业,各种新的咖啡品种和饮用方式陆续出现,其中一些已经成为了国际通用表述,如浓缩咖啡(espresso)、卡布奇诺(cappuccino)和拿铁(latte)等。

 

四、茶与咖啡的儒家

考察茶与咖啡的特点、发展和传播路径,有助于打开一个观察和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与融合的独特视角。伴随着世界各地文化交流的加深,茶与咖啡开始超越传统的文化和地域界限,相互渗透进对方的饮食文化之中,而这一过程并没有导致其各自特色的丧失,相反,它们在相互借鉴与吸收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和表现形式。茶与咖啡在各自文化领域中的角色,以及它们在跨文化互动中的融合,在丰富了全人类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共生。

(一)茶文化特点

无论是白居易之“檐前新叶覆残花,席上余杯对早茶”的闲适,抑或杜耒之“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之温暖,茶都为生活晕染了一层澄明的底色,雅致的趣味。茶在从植物到食物到精神理想的华丽转身背后,是茶与儒释道三家碰撞熔炼的结果。

茶很早就与佛家结缘。相传,禅宗初祖达摩在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因悔恨自己无意间入睡割下眼睑,不料眼睑落地后竟生出一株茶树。达摩祖师以热水冲饮、消除睡意,终成正果,创立禅宗。借以驱散睡意,最终修成正果,开创禅宗。[[5]]“茶禅一味”[[6]]一语为佛家常用,强调至高无上的悟性心境和以“本色”为特征的审美思维方法,茶之入口清苦后有回甘,又与佛教“苦谛”呼应,体现了佛教徒“苦行僧”的精神追求。茶与道家的关系也非比寻常,“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纯茶便是人顺应天地的一种方式,茶和人各自从天地中来,茶和人又各自到天地中去,而在这一过程中,茶也以一种自然的方式进入人体,与天地灵妙浑然一体。

茶道以“和”为最高境界,无论是宋徽宗的“致清导和”,还是陆羽的谐调五行的“中”道之和,还是斐汶的“其功致和”,还是刘贞亮的“以茶可行道”之和[[7]],都充分说明了茶人对儒学的深切把握。[[8]]茶味至简至俭,感受天地的绿色精华,实现“天人合一”的美好,最终达成茶品与人品的交相辉映,从此对品茶、问茶、论茶人也提出了要求,开启了美学的渊源,赋予茶以审美意义,是茶成为具有中国印记的文化符号的重要一步。

(二)咖啡文化特点

咖啡文化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可追溯至非洲,并经由战争与商业活动传播至欧洲大陆。在欧洲,从咖啡豆的烘焙工艺到烹煮器具的选择,咖啡文化不仅吸收并融合了当地的精神文化,更逐渐形成了一种展现品质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生活仪式。

在早期,咖啡一般仅限于欧洲的贵族阶层享用,这与当时根深蒂固的贵族和宗教文化密切相关。宗教的影响力在咖啡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教义强调人类应时刻保持清醒以铭记自身的救赎使命,而咖啡的提神醒脑效果恰好迎合了这一宗教要求。到了文艺复兴时期,新兴的银行家和市民阶层凭借其日益坚实的经济基础,开始对教会权威提出挑战。他们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宗教救赎,而是开始寻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和个人幸福。在这一过程中,咖啡作为一种曾经仅限于贵族阶层的饮品,逐渐转变为一种文化象征,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生活的一种方式。

精心的咖啡豆烘焙、先进的烹煮器具以及精致的咖啡用具,对咖啡品质的需求促使人们在咖啡的制作过程中追求更高的工艺水平,每一杯咖啡独立制作的做法也反映了个人自由独立和自我实现的态度。当然,随着时代变化,西方咖啡文化逐渐生发出一个显著特点,即对效率的追求,速溶咖啡的发明就侧面反映了西方社会对快节奏生活方式的适应。

在法国,许多作家喜爱在咖啡馆中进行创作,这不仅因为咖啡馆提供了舒适的环境,更因为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入人心,体现了对生活品质和生活情调的追求,而这恰好是咖啡文化所追求的情致。咖啡馆作为社交场所的兴起与普及,标志着一种休闲方式的诞生,人们在其中畅谈古今、交流思想,商人与政治家聚集,也使其成为政治讨论的温床,对欧洲及北美的革命思想产生了催化作用。咖啡馆的用途不断拓宽,不仅是咖啡文化的物质载体,更成为举办宴会、表演、展览甚至婚姻典礼的场所[[9]],成为西方文化精神的传播与实践平台。

(三)茶咖新风尚

在探讨茶与咖啡这两种饮品的起源及其文化演进时发现,这二者在饮食内容与特点上有所差异,在个人体验和文化内涵上也展现出不同。而现如今,茶与咖啡早已突破了地域与阶层的限制,成为了全球性的文化现象。咖啡文化在中国逐渐生根发芽,都市转角的咖啡馆,星巴克、Tims等国际咖啡连锁品牌的流行便是咖啡文化在中国受欢迎的缩影。同时,茶文化亦从中国走向世界,成为东亚乃至西方社会的一部分,英式红茶以及美国人对冰茶的喜爱,都反映出茶文化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传播。茶咖这类新式饮品的应运而生,将两种差异根植于中西方迥异的历史脉络之中的饮品合二为一,预示着探讨茶咖的流行可以从茶文化、咖啡文化乃至中国传统哲学中寻觅踪迹。

茶,以其清新、淡雅的东方韵味,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咖啡,以其浓郁的香气和提神醒脑的特性,反映了西方的现代生活节奏。两者结合而成的茶咖并不是两种饮品的简单混合,而是精心调配的艺术。在茶的清丽上加入咖啡的焦苦,抑或是在咖啡的浓烈上融入茶的柔醇,每一种搭配和一点细微改变都会带来全新的味觉层次体验和奇妙的文化感受。茶咖的产生,可被视为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汇的产物,在这里两种饮食体系不仅进行了物质交流,还完成了文化理念内生创造,暗合了儒学之“和”文化。

“中和”的生活状态早在《中庸》中就有过向往,“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体现了儒学追求内在平和与外在秩序的统一。茶与咖啡在口感上的差异,也为茶咖的制作提供了丰富的探索空间。茶的清香淡雅与咖啡的浓郁醇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种对比在茶咖的调配中又通过精确控制茶与咖啡比例、品类的巧思,在既保留各自特色又相互补充的平衡下,调和出层次丰富又新奇的口感。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面临着不同的生活压力和需求。茶的宁静与放松,咖啡的活力与激励,茶咖能够在这两种生活方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帮助人们在忙碌与休闲之间找到平衡点,这种生活方式的调和,体现了“中和”思想在现代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除了口感和文化以外,茶与咖啡各自含有对人体有益的成分,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等健康益处,而咖啡因则能够提神醒脑,茶咖的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互补和中和的健康效益。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之“和”应通过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差异互补来寻求整体的最佳目标。茶咖的出现,是对传统饮品的创新,既保留了传统茶文化的精髓,又融入了现代咖啡文化的特点。这种创新与传统的结合,在保持各自特色的同时,探索它们之间的共通点,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实现了不同文化传统的对话和新生。

 

结语

茶,这一源自东方的神奇植物,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茶的清雅之味、淡泊之性、和谐之美,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之美、生活之美的独特感悟和追求。

咖啡,这一起源于非洲的神秘果实,也是一种艺术,一种生活。咖啡的浓郁香气、深邃口感、活力之韵,不仅激发了人们的灵感,也增添了生活的色彩,是全球人对生活节奏、社交互动的独特体验和享受。

茶咖对于世界而言,既是吸收了东方茶道精神的“西式茶饮”,也是具有西方咖啡文化的“中式咖啡”。在保留茶的清香和健康属性的同时融入咖啡的社交属性和现代感,在保留咖啡的浓郁和提神效果的同时融入了茶的宁静和禅意,这种双向平衡的文化流动,不仅丰富了各自的文化内涵,也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贡献。茶与咖啡的融合现象,只是文化融合大潮中的一朵浪花,未来将会出现更多具有守正创新的文化现象,推动构建一个更加和谐、多元的全球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瑞幸咖啡 :https://lkcoffee.com/,2024年4月20日访问.

2.Tims天好咖啡 - 唯一官网 :https://www.timschina.com/,2024年4月23日访问.

3.徐一丹.普洱市茶咖产业“开局考”:答卷稳健开篇有力[N].普洱日报,2022-06-17(001).

4.(荷)乔治·范·德瑞姆著;李萍谷文国周瑞春,王巍译. 茶 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02.

5.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J].近代史研究,2023,(06):93-112.

6.李瑾皓,朱志勇. 从"茶禅一味"看中国文化[J]. 福建茶叶,2021,43(3):273-274.

7.汪金生,朱成全主编. 茶缘与养生[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03:24.

8.密小华.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J].学习与实践,2007,(11):158-160.

9.魏靖宇.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J]. 福建茶叶,2022,44(11):189-191.


[1]]瑞幸咖啡 :https://lkcoffee.com/,2024年4月20日访问.

[2] Tims天好咖啡 - 唯一官网 :https://www.timschina.com/,2024年4月23日访问.

[3] 徐一丹.普洱市茶咖产业“开局考”:答卷稳健开篇有力[N].普洱日报,2022-06-17(001).

[4] (荷)乔治·范·德瑞姆著;李萍谷文国周瑞春,王巍译. 茶 一片树叶的传说与历史[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3.

[5] 宋时磊.达摩的眼皮:一个茶叶起源故事的由来、传播与变异[J].近代史研究,2023,(06):93-112.

[6] 李瑾皓,朱志勇. 从"茶禅一味"看中国文化[J]. 福建茶叶,2021,43(3):273-274.

[7] 汪金生,朱成全主编. 茶缘与养生[M]. 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9.03,p24.

[8] 密小华.儒家的“中和”哲学与茶道精神[J].学习与实践,2007,(11):158-160.

[9] 魏靖宇. 中国茶文化与西方咖啡文化对比研究[J]. 福建茶叶,2022,44(11):189-191.


  
上一篇张安:茶韵禅心——品味生命的宁静交响
下一篇钱爽:小议无我(George van Driem)撰The Tale of Tea一书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