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第十八讲哲学家茶座录音文字整理】茶会、茶事和茶沙龙:中国、日本和欧洲的典型聚会 喝茶方式的文化比较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茶会、茶事和茶沙龙:中国、日本和欧洲的典型聚会

喝茶方式的文化比较(2

——第十八讲哲学家茶座录音文字整理

 

接下来介绍日本茶事的形式。首先稍微谈一下日本接受中国茶文化的一些基本情况。茶在日本的接受主要是通过僧人,第一个关于茶的记载是在815年,梵释寺的方丈永忠(743-816)给天皇敬茶。永忠在中国30多年,805年与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767-822)一起回日本,推广种植茶,在当时的宫廷和寺院喝茶比较普遍,对中国的点茶法、茶叶的特点和喝茶后的身体反应都有一定的了解。之后中日关系几百年没有正式交流过,从838年大概三百年日本和中国之间没有正式的交流。

宋代才有第二次接受中国茶文化的时期,这个时候主要通过禅宗的僧人、尤其寺院的清规(比如百丈清规),茶礼在寺院的生活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百丈清规》虽然对具体的泡茶方式没有详细的描述,但是它类似于宋代的茶礼这种形式在今天日本一些寺院可以看到,比如京都的建仁寺举行的四头茶礼。如果有机会去日本参观看四头茶礼,可以对宋代茶礼有一个具体的了解。

    中国禅宗新规定的茶礼在镰仓时代广泛被日本僧人接受,中国禅宗清规里的茶礼在镰仓时代(1192-1483)广泛被日本僧人接受,也变成武士喝茶方式的方法、伦理和审美的基础。尤其两位对中国茶文化在日本接受起到了比较重要的作用,他们是僧人荣西(1141-1215)和道远,荣西是日本临济宗的创始人,重新带动日本茶文化的发展,在不同的寺院种茶,写了日本最早的茶书《吃茶养生紀》(1214)主要是从养生的角度、茶与健康视角去写的。第二位道远希玄(1200-1253)是荣西的学生和日本曹洞宗的创始人,1243创立曹洞宗的祖庭永平寺,建立了严格的清规,包括四头茶(行茶)和大座茶汤(僧人的聚会茶礼)。尤其在僧人的祭祀活动(点茶汤)或丧礼茶礼扮演核心的角色。重要性在哪里?通过轮流用同样的茶碗分享茶,建立这样的分享方式,这种方式在日本茶道成为浓茶的普通喝法,是日本茶道的核心方式。通过这种方式想建立共同和团体的意识,这是僧人之间的同感。也是想通过分享或者一起用一个茶碗来喝茶,表示主人与客人的密切关系;同样看出日本茶道的宗教(佛教)的标准,通过用茶祭祀,也是想通过茶进行深沟通,从而达到一个与某一种神同一的精神状态。

    寺院外,在宫廷、贵族和老百姓的会合(寄合)中茶也变成了普遍的饮品,形式类似于宋代的斗茶;包括娱乐、体现身份和地位的目的,同时接受宋代审美观的影响;对宋、元代中国文化的异国风情,也包含对中国异国风情,像欧洲的18世纪所说的“中国热”也有关系。有时接受另外一种文化,包含一种异国的风情,这表现在日本很重视中式茶具(唐物),并将它们作为必需品。1416世纪的室町时代(1336-1573),有一本茶书——《吃茶往来》,是描述日本的斗茶方式。后面涉及作为早期的斗茶的茶会方式与典型的千利休建立茶事的比较,从这个比较可以看出来一个历史的发展。

    这本茶书里面描述的斗茶形式分为五个部分:1. 点心;2. 酒三献;3. 休息;4. 点茶(四种茶、十碗);5. 酒宴。在这个形式之下建立日本茶事的特殊形式。除了斗茶形式之外还有书院茶风格,这种方式的一个代表性茶事或者一个代表性举行的场所是京都银阁寺东求堂内的同仁斋,作为日本最古老的茶室和原型(4.5榻榻米),建筑历史非常重要,它包括隔扇(fusuma)的方式,包括用台子的方式,“真”(shin)作为审美标准;有中式的茶具。在书院的茶事建立真的审美标准,建设相关的“真、行、草”的三个审美标准或者区分,来源是书法欣赏或者书法理念,这涉及茶、茶道。这三个审美标准一直到现在都是一个非常重要或者是非常核心的审美标准,如果你们有机会在日本京都,日本茶道流派每年要进行关于千利休的几次活动,他们会用“真”的方式,后面有几张图做了介绍。同仁斋所举行的最古老的茶事,属于书院式的(茶室);比如这边像书架一样的可以放书,这是隔扇的方式,对日本建筑有非常大的影响。这是台子的“真”的泡茶方式,上面有茶碗、茶叶罐、杯托、风炉、长勺、放水的容器、茶筅,当然台子有各式各样、由于历史的发展,这是比较典型的茶架。

    这是书院风格,书院风格和斗茶风格发展到最后就是茶道,作为侘(wabi)典型的日本茶道。侘(wabi)茶的建立有三个代表的人物:村田珠光(1423-1502),武野绍鸥(1502-1555),千利休(1522-1591),他们作为侘(wabi)茶道的三个代表茶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展开这三位的茶道思想,他们对于侘(wabi)美学理念有自己的主张,也是一个历史的发展。主要是因为茶会在中间,所以把重点放在这一点上。

     在绍鸥的时代,茶会从斗茶的方式发展成16世纪以来的原型,千利休从形式和精神内涵上完成其原型。后面跟大家分享几张图形,让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喝茶的空间。请看一下怎样进行茶事(活动)。左边是唯一还存在的千利休建立的茶室,待庵[1],它跟我们刚才看的同仁斋的茶室有所不同,这些不同在哪里呢?

    第一是变小,从4.5榻榻米变成2个榻榻米,或者最小能是1.5个榻榻米。所以他提倡人少,越少越好,就是23个人在小的空间,提倡主人与客人之间的非常密切的关系。

    第二是变暗,虽然照片上还相对亮,(但是那时)提倡暗、小暗,窗户小。如果你们有机会去日本的茶室,基本上很暗,这个暗一方面是光线小,通过墙上加灰的方式,去掉华丽,也是想强调这样一种在茶室空间当中要集中精神。右边是前几年一位日本设计师杉本博司(Hiroshi Sugimoto)在意大利设计的茶室( Hütte zum Lauschen der V?gel, Venedig 2014)。他按照千利休的茶室来建茶室,可以明显看到一些区别。共同点是大小,也是2张榻榻米。另外一个共同点,日本茶室有一个很小的门口,所以他也用这样的方式去设计,几位一起喝茶方式也是提倡这样一个传统。但是明显的区别就是玻璃墙,强调光线、强调内外的关系。这一张是20世纪一个画家的抽象画,所以把它拿进来,在他的设计里可以看到这样一个影响。

    这是作为古今的一个关系(比较),茶室比较典型的是客人会先进一个茶厅,这是两个日本典型茶道流派的茶厅。进入茶厅先到另外一个小房间聚会喝水和准备茶会。然后在那边一个椅子上等着。进入茶会之前洗手,进入茶室的时候可以看到小的茶室的门口。进入茶室之后跪着进去,进去之后在前面做一个礼仪,主人挂着画或者书法作品,在风炉或者地炉前,冬天用地炉,春夏天用风炉。作为一个礼欣赏风炉和茶具,然后坐在自己的位置。右边这张图是一个描述茶会的场景,有茶室也包含聚餐。所以每一位前面有几个碗,就是一起聚餐。

    我刚才提到最早的斗茶的一种记载,然后想简单地做一个比较,与千利休的茶事进行一个比较,这是一个典型的日本茶道的茶事方式。

    我主要想强调第一阶段是邀请千利休客人的到来,在茶园有基本类似的情况。比如这边是寄付,这是在茶厅,露地入前的聚会,在这边等着,主人会迎接客人,客人洗手。第二个阶段有明显的区别,吃茶往来的茶事的方式,主要是“酒三献、面条、一碗茶”。千利休省略了这个部分,就是省略喝酒;也不是完全省略,而是在后面聚餐的怀石料理,也包括喝酒,但是不多,也不是完全省略了,只是强调把它转成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方式。第三个阶段海鲜、水果作为初座的一个方式。千利休客人会进入茶室先是放炭,准备烧水,也是很复杂一个形式。有两种火面,有初炭、有后炭。然后是一起吃怀石料理,然后是点心。第四个阶段是类似于中间休息,客人在千利休的方式,客人会出来在茶厅、在椅子上等着,或者稍微欣赏一下茶厅。第五个阶段基本类似,可是方式当然稍微有一点区别。吃茶往来入茶厅二楼,这是说有上面还有一个喝茶的空间。点心、然后斗茶,基本上四种茶、十碗茶。在千利休时代的方式是客人在进入茶室,然后喝浓茶作为茶事的核心,氛围非常的寂静,喝茶不说话。喝浓茶之后再放炭、烧水,然后吃第二个点心,干果子喝果茶。第二个阶段和第六个阶段有明显区别,第六个阶段在吃茶往来又有聚餐、喝酒、唱歌、跳舞、音乐,也是比较有娱乐或者是比较轻松的一种娱乐方式。千利休把它省略了。所以第二、第六个阶段可以明显看到他强调一种精神的境界,然后从这点可以看到他想强调茶与禅宗精神的关系,这是他想强调的。也可以看出来日本的一个背景或者特点,通过第六个阶段也是作为神道的茶事核心部分,他省略的时候也是对神道的批评。

    这是基本的形式,茶事有不同的类型,很丰富。可以看到季节、时段去区别,比如冬天有不同的茶事方式,或者冬天晚上有氛围比较独特的方式。晚上的聚会也点蜡烛,或者早上欣赏早晨的氛围。茶事方面,我觉得日本茶书有一个特点,他们专门有《茶会记》,一方面有主人自己写“自会记”,记载茶事方式。比如记载用什么茶具,主要是记载茶具。或者是客人记载,“他会记”。这是对茶会的研究非常重要的一个资料。

    茶事的精神理念,我觉得两个精神理念是比较重要的,“一座建立”和“一期一会”。“一期一会”作为日本茶事的核心理念,茶会是“一座一建、一期一会”,强调主人与客人之间的理想的密切的关系,在茶事的审美欣赏互动过程当中产生一种和谐或者一种同感。另一方面,“一期一会”强调当下的欣赏或者在当下喝茶、泡茶。这两个理念包括不同的内涵,不只是包括不同艺术作品创造和审美的欣赏,也包括伦理意义,双方尊敬、平等,要求一种自然日常、内心安静的心理状态。反对有意有为的做法,强调超越自我、清洁与其它和侘(wabi)的理念相关的内涵。像前面提到的久松真一,他提出侘(wabi)的理念包括了四个方面,就是:脱俗、幽玄、简素、枯淡,这些都与这些侘(wabi)的内涵有密切的关系,是要体现在茶事过程当中。

    作为“一座建立”的理念,基于连歌的体会和理论,另外也基于日本能剧理论,世阿弥(1363-1443)的《风姿花传》、《花传书》,论述演员与观众的密切关系,从这一点可以看到能剧的宗教仪式背景,比如禅宗。这是日本茶道的宗教背景以及它跟能剧的关系,此外,还有部分的神道。

    我刚才稍微提到茶事氛围的变化,我想可以这样描述氛围的一个变化:一方面脱离日常生活,客人可以从外面进入茶厅,从茶厅洗手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一步步进入另外一个世界。茶事的初座相对比较轻松,包括吃饭、喝酒、交流,处于相对轻松的一个框架里面。喝浓茶是第二个部分的开始,喝浓茶是严肃、安静的;第二次吃点心和薄茶相对轻松。结束之后再进入日常生活,这是一个氛围的变化,精神境界的变化。

    氛围的变化与自然茶具组合的布置和变化也有内在的关系,因为每一个茶事都有一个主题,主人会选择一个主题。这个主题经常与季节或者是一首诗相关联。比如茶碗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与一首诗有关系,所以我想气氛的变化有诗学的内涵,就是茶事的诗性。

    第二个部分总结的话,茶事的建立基于对茶会作为娱乐活动的批评,进一步发展斗茶的形式。可以看到宗教清规和仪式、尤其禅宗的背景及影响。另外一个特点,我认为是宗教、艺术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比如纯粹禅宗、纯粹艺术、纯粹日常,我觉得这是茶道把这三个方面密切结合在一起了,我觉得这是日本茶道的一个特点。可以说是非日常的日常,茶事作为综合性的艺术。这些综合性的艺术虽然中国茶会也是包含艺术的综合性,可是还没有达到一个更加体系化的程度。在一个茶事里面把这些不同的艺术结合在一起,我想这是跟中国的区别。

    茶道里面可以看到诗学、连歌理论的影响,有“言与无言”的关系与变化,不是强调完全不说话,刚才说的氛围的变化也跟语言和无言的变化相关联。只是说先交流,浓茶的时候不说话,非常沉默;当然这个交流的方式更加与艺术相关,避免一些经济、政治现实生活的一些问题。

    最后两点日本茶道强调一种外在与内在自然的关联,可以看到一种有为与无为的张力。待会儿若有时间,我们再讨论是什么样的张力。自我、个性等都是一种自我判断能力的标准,这种主观的标准和超自我有一个张力。选择茶具需要详细的观察,我用这个茶碗因为表达我对茶的理解。同时要超过这样一种作详细区分的精神状态。最后茶道强调精神集中、专注当下。


  
上一篇范增平:茶儒一体的价值观——哲学家茶座第十七讲录音文字
下一篇【中外茶交流】|搭建中国与欧洲之间中国茶与文化推广与交流平台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