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哲学家茶座第十三讲“茶汤在寺院生活中的意义”录音文字整理(上)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主讲人:关剑平副教授

主持人:张文良教授

时间:2018年10月17日下午14:30-17:30

地点:中国人民大学人文楼600会议室

 

张文良老师:非常感谢李萍教授请我来担任引言人,在关老师正式演讲之前,我先说两句。

关老师的学术背景大家都在简介中看到了,他在浙江农林大学研究茶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茶。这个研究课题对我们大家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李萍老师是茶道哲学研究所的所长,她是从哲学、历史、文化的角度对茶道的内涵进行阐释。

我本人为什么对这个课题非常感兴趣?我看到关老师的课件里面专门提到历史上有一个“吃茶去”的公案,这个公案对我来说有很深的渊源。吃茶去的公案出自赵州禅师,我的老家是赵县的,在高中阶段曾经在赵州禅师的寺院柏林禅寺生活过一段时间,所以对赵州禅师吃茶去的公案非常关心。

今天非常期待关老师给我们一个精彩的演讲,大家欢迎!

   

关老师:今天很荣幸能来中国人民大学做工作报告,这恐怕是我去过的知名度最高的学校了。我研究饮食文化,去了日本以后以茶文化这个研究方向为主,之前在中国主要研究吃。去了日本开始以喝为主,或者说是以茶为主,并不是说我对茶多么热爱,相反的跟诸位相比,我真的是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在座的诸位都很了解茶,我对茶却吃不出好坏,差不多就行。 

一、研究基础与目的

今天虽然讲与佛教相关的话题,但我不研究佛教,我也不懂佛教,尤其是义理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一窍不通。我就是认识那几个字而已。那么,我研究什么呢?我研究佛教的制度,而且仅仅限于与茶有关的制度。有一个故事说程颐(也有其他人的版本),在寺院里面看到师父过堂,对师父们过堂过程中的礼仪表示非常的敬佩,感叹中国文明标志的礼乐都保存在寺院里:

“尝闻河南夫子因游僧舍,值其食时,顾而叹曰:“三代礼乐,尽在是矣。”[1]

现代中国社会礼仪文化怎么建立呢?可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摸索和期待,对于我来说就是期待师父们能够把佛教礼仪文化重新建立起来,首先在寺院里面建立起来,之后把寺院礼仪文化世俗化、大众化,成为整个中国的礼仪文化。这个过程似乎跟日本文化的形成发展非常相似。佛教是日本的国教,僧侣在日本文化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今天的报告题目是《茶汤在寺院中的意义》,其实还可以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茶汤在寺院宗教生活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另一部分是研究史的整理。本来李老师让我做这个报告的时候我觉得很容易,因为刚刚在夹山寺讲过。回过头来觉得不对,那个时候是针对夏令营的大学生。等我觉得不对劲再准备就太仓促了,以致今天也没有准备完。寺院宗教生活中的茶基本上整理完毕了,但是寺院日常生活中的茶没有完整整理出来。

茶在佛教里面的应用非常充分、广泛,远远超过儒家。原因很简单,对于儒家来说,酒还是一个最根本的礼仪载体,酒是最根本的,然后才是茶。这样一来,在儒家社会,茶所占的比例再高也不会超过1/2,这是一个直观的说法,容易被接受,容易理解,不准确。而在佛教的世界,茶,尤其是广义的茶,承担了百分之百的职责,从这个角度来看,茶在佛教世界的地位远远超过在我们世俗社会的地位。 

二、茶汤礼仪的概念

先做一个简单的定义。茶汤礼仪是禅宗在吸收和借鉴儒家礼仪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以茶与汤为载体的寺院礼仪,广泛应用于寺院人际交流和信息沟通,也用于供佛敬祖。茶汤礼仪由茶礼和汤礼组成,也可以分别单独应用,在很多场合被简称为茶礼,事实上茶的应用频率也许更高一些。

我们大家都知道茶,大家都在喝。汤的话,其实大家也很熟悉,只不过在今天我们的生活中,跟古代一样的汤的饮料类型、概念不复存在,但是饮料本身还是存在的,比如酸梅汤,从这个名称上就可以体现出来。另外,恐怕今天最有名的汤,现在商品化程度最高的汤就是王老吉凉茶。在生活当中我们更加普遍地利用的汤,在王老吉出来之前我们就在喝的菊花茶、枸杞子茶等等都属于汤类,就是说用中药材加工的饮料其实就是汤。这个分类一直到明代都有非常完整的分类和记载,但是之后汤作为饮料种类就消失了,汤的说法被弱化了。茶汤礼仪在寺院里面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下面会具体介绍。 

三、世俗与佛教的茶

寺院日常生活中的茶汤资料没有总结好。不过讲各个寺院在古代怎么生产茶、怎么喝茶的论文不少。简单地说茶在寺院的日常生活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刚才也提到了,寺院里不能饮用酒精饮料,这样一来茶的地位变得更加高,利用的频率变得更加高。但是这些论文更多是历史角度的研究,也有一些茶文化爱好者的研究。这种研究数量不少,但是这些研究似乎反映不出寺院的饮茶究竟有怎么样特殊的地方。反过来说,其实跟我们日常的世俗社会的饮茶也没有很多的区别。

我现在组织的一些活动也同样有这个问题,如果严格限制在佛教里面征稿就会相对困难,而活动的名称是佛教茶文化又很难往外扩展。这样一来我觉得自己反而把自己的手脚束缚住了,佛教之外很多世俗的资料没有办法应用,没有办法名正言顺地研究世俗的东西,不利于对于佛教茶文化的理解。世俗的饮茶跟寺院的饮茶、茶叶种类原则上说还是一样的。也许寺院的饮茶有一些茶叶是师父自己加工的,包括今天也有一些说法,什么是禅茶?必须是师父加工的茶才是禅茶。每一个地方都有不同的说法,其中很多的概念又都是一些企业、社会团体提出的,这样一来就变得很复杂。就我自己的感受来说,我有时候不太喜欢用“禅茶”这个词,“禅”这个概念更多的变成中国美学的一部分,禅不见得一定是寺院的,禅的美学已经成为一种美学的风格,因此我不太喜欢用“禅”这个字。有一次跟一个佛教研究者聊这个话题,他说佛教茶文化这个概念太大,禅这个概念小。我不是研究佛教的,我总觉得说到佛教就是师父、庙,范围很明确,但是我对自己的感觉没有自信,我也不知道这个概念究竟怎么用。尽管如此,我也只能按照我自己的想法来说这个事,所以还是佛教茶文化,因为我把这个范围限制的相当小了,就是佛教内部,这样更容易说事。

茶汤礼仪在佛教当中的应用,一个是人佛沟通的礼仪,二是僧侣间沟通的礼仪,还有僧俗之间沟通的礼仪。宗教学者的研究的确是跟我这种纯粹搞文献的研究不一样。我往往是就事论事,研究一大堆其实还是碎片化的。但是佛教学者研究就把这些碎片纳入到整个佛教系统里面去研究,对茶汤礼仪的定位,比我这种人所做的要完整、准确得多。

按照我的思路,首先从文献入手整理礼仪的应用状况。从历史上来看,人佛沟通的礼仪首先见于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茶圈在推测的时候,一般也会说“唐代建立起来”,根据所谓的《百丈清规》。事实上百丈怀海写的清规《禅门规式》现在已散失了,只有个别的部分可以零星看见。但是,在茶圈里面经常出现把《敕修百丈清规》和怀海写的《禅门规式》混淆起来的问题。这个推测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这样的错误,另一方面宋代的《禅苑清规》里面已经有这么完整的茶礼了,所以唐代也理所应当有吧?有的时候把“吧”去掉,就变成了“有”。这也是中国茶文化的研究的“特色”。在正规的史学研究和宗教学研究里面没有这个问题。 

四、中日文献中寺院应用茶的记载

从中日文献的分布上看也很有意思。在中国文献里面,至少我没有找到唐代直接的寺院应用茶的文献记载,相反地,在日本却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就写道:“五月五日,寺中有七百五十僧斋。诸寺同设。并是齐州灵岩寺供主所设。”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史料。最后就是供华灯、鸣香、茶、药食、供养贤圣。对于在海外的文献当中有记载,而在中国自己的文献当中却缺如的现象,我的解释就是:对中国人来说一方面是文献的缺失,另一方面对中国来说,拿茶来供佛是自然而然的事。我们在南北朝的时候就拿茶供祖先什么的。拿自己喜欢的东西来供奉自己敬爱的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也是中国祭祀的一个原则。佛教进入中国以后,茶又跟佛教不冲突,再加上我们这个祭祀的原则,这样一来用茶来供佛,其实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在文献里面,就是因为顺理成章,所以得不到关注,就缺乏记载。我们今天也是一样的,不是怪事的话,除了中央的什么指示以外,不会见新闻,见诸文字。这样一来对于日本人来说,他看到这个习俗是他在日本没有看到过的,他会把这个东西记载下来。有一次听学术报告,听到一个与这个文献分布特点相关的概念,可惜他用英文说的,虽然教给我了,我却没有记住。不懂的东西不容易记。圆仁在他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里面,关于茶的记载比较多,甚至包括茶馆的记载。一个是刚刚进入中国以后,在运河里面他因为要等落在后面的船,他们的船中途就停下来了,停下来干什么呢?他们就去茶馆喝茶。还有一个茶馆的记载,他得到中国政府的允许要回家了,但是当时因为法难、镇压佛教,所以有一些想为他送行的中国官员,似乎又不敢在城里面给他送行,于是出了城跟他碰头。在哪里呢?也是在茶馆里面,这时没有使用茶馆这个词,就是去店里面喝茶。唐代关于茶馆的记载,《旧唐书》里面有一个王涯被政变的军人抓住的故事,这是正史里唯一一个关于茶馆的史料。另外《封氏闻见记》里面也出现过茶馆,其他的茶馆的史料很少,相比之下,日本人对于茶馆的记载就算非常详细了。

这个用茶来供养贤圣是不是跟礼仪活动密不可分?我想应该是密不可分的。当然我们今天去寺院还看不见更加正规的茶的礼仪形式,要在佛前供什么东西,过程很随意,尽管内心是虔诚的。从举止上来看,比较随意地把食品等东西放在供台上就行了。在古代是不是这样的?似乎有一个礼仪规范。 

五、从天台茶供到当代点茶

唐代情况是这样的,到了宋代这方面的史料出现的比较多了。比如天台石桥恐怕是一个比较著名的一个举行茶礼的地点,举行天台石桥的罗汉茶供。在北宋的时候就一再出现天台茶供,有所谓的灵应现花的记载。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去天台山旅游过?今年夏天学校疗养的时候我终于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天台游,石桥的确挺有意思。这里两条史料:俞伸《明州慈溪县普济寺罗汉殿记》云:“天台赤城,大阿罗汉所家也。石桥危磴之恠险,金雀茶花之显应,着为异事。”晁补之《龙泉寺修五百阿罗汉洞募缘疏》云:“近者淮泗塔中,袖藏远施;天台桥上,茗结余花。不违本心,示常住世;觌面不识,有縁则逢。”这个茶汤花纹的记载,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商机。现在的点茶,大家都在茶汤上面画画,而且这个东西似乎已经进入文化遗产的栏目。现在日本要拿日本茶道申遗。中国缺少对传统文化的尊敬,我们在做这方面工作的时候,完全是在造假。要开发商业项目的话按照你的设想去做就可以了,但是给它披上文化遗产的外衣的做法不合适。中国文献记载了茶百戏等等,可那是怎么弄出花来的呢?怎么点出花来呢?产业界可以研究开发。现在就是在茶汤上面,弄一点茶粉调成糊状作为颜料在泡沫上画画。

我现在对罗汉供茶汤显花的理解就是其实里面什么也没有,就是一碗茶。为什么可以看出花?这里面有佛教的意义显示出来,只因为你内心里面有佛,仅此而已。相反你让赌徒看,他看到的就是骰子而已,他看不到莲花是因为心里没有佛。我们今天的人的心里不见得有多么丑恶,但是我们也看不到莲花,因为今天我们的眼睛就像超市购物的扫码仪器,心里面储存得更多的是数据。因此,我们也就可以理解在茶汤上画画了。谁不认识这个画?画得再难看也是画,有目共睹,客观存在。要你从茶汤泡沫里看出佛,不可能,你看出来了,也无法证明给其他人。

天台石桥罗汉茶供太有名了,日本和尚都知道它,非常向往。荣西第一次入宋时,在到达中国一个月后的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五月二十四日与重源一同前往天台山万年寺。次日,以茶供养罗汉,茶汤中幻现罗汉像。“二十五日供茶罗汉,瓯中现应眞全身。遂渡石桥,忽见靑龙二头,于是有所感悟,自知前身梵僧而在万年。”(荣西《兴禅护国论》)他的这种感受完全是一个僧人、佛教徒的感受,完全是佛教信仰者的感受,换一个人就完全不同了。

[1] 宋潜说友《咸淳临安志》卷七十七《寺观三·崇福院》。

  
上一篇哲学家茶座第十一讲】: “潮人食茶的文化呈现及解读”(6)
下一篇哲学家茶座第十三讲“茶汤在寺院生活中的意义”录音文字整理(中)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