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到清远调研之三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文/谷文国  图/王巍

 

2020年8月8日,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广东茶文化考察组一行在清远市农学会会长郑会龙、英德市茶业行业协会秘书长罗淑贤的陪同下,参观了英德市八百秀才英德红茶基地、英九庄园、上茗轩、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等在英德红茶领域内有着重要影响的茶企及其茶叶基地、专业研究机构,通过实地调研真切地感受到了英德红茶的实力和魅力。

经过昨日一天的初步了解,考察组成员早就想一睹英红九号的真容,8日一早乘车前往今日考察的第一站:八百秀才英德红茶基地。

清远市农学会郑会龙会长不惮辛苦,一路陪同并为大家讲解了八百秀才取名的由来和历史,使大家对那一段时期茶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肃然起敬。郑会长对这段历史如数家珍,娓娓道来,并介绍了八百秀才正在打造的“东华红茶小镇”,考察组一行再次深深地被他谨严认真、专业踏实的作风所感动。

来到八百秀才英德红茶基地后,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谭阳清总经理先是介绍了基地的一些情况,接着与大家一起观看了英德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的宣传片。通过宣传片,考察组一行大致了解了公司所辖的红茶基地、出口销售及其与科研单位的合作情况。八百秀才茶业公司有自己的生产研发中心以保证产品质量,同时注重挖掘、提升品牌内涵,在不断的外延式发展过程中也注重内涵式挖潜,他们希望秉承老一辈茶人的匠心精神,使英德红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7ac3744851f86c9901deef8117c590a.jpg

图1:八百秀才英德红茶投建的东华红茶小镇 

稍后,谭总陪同大家参观了八百秀才文化长廊,专业的讲解员细致讲解了每幅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英德红茶研制的重要环节,他的讲述令大家重温了那段虽然早已过去但却刻在历史上的故事。英红九号是英德红碎茶之后迎来的第二次辉煌,浸润着英德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英德红茶高端产品。2005年被林业部、中国经济林业会授予“中国红茶之乡”的称号。

英德东华红茶小镇由英德市东华镇人民政府主导, 英德八百秀才茶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占地9000余亩,50 年以上的老茶树有2000多亩,以 4A 级景区标准进行建设的项目,总投资 17 亿元。通过三年的创建期,小镇将打造茶叶产业示范区、茶文化核心区、休闲度假区、休闲运动区、生态保育区五个功能区,形成年综合产值 6 亿元,年上缴利税 4740.56 万元,远期直接或间接带动就业人口超过 6000 人(含 1400 多名越南归国华侨) ,实现茶产业为核心的“产、城、人、文,旅”五位一体的特色小城镇。

而现供人参观的厂房此前是国营茶场,如今已经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八百秀才”一名的由来,是为了纪念曾经在此国营茶场工作过、为英德红茶付出辛勤汗水的奠基人、文化文艺界人士、知青、华侨等八百位人士。如今,公司已经通过与汉欧国际合作,乘着一带一路的班列,努力开创新的辉煌。

乘着未尽的余兴,考察组一行又赶往英九庄园,参观了那里的中央智能茶厂。我们既为那里独特的自然环境所陶醉,也为先进的标准化工业技术所震撼。据介绍,每条摊青槽内可以盛两百五十斤左右的茶青。揉捻时也全部采用智能化设备,根据输入时间和压力大小自动化进行,整个下来只需要三四个人就可以轻松胜任。发酵机上下共有五层,开启时一起振动,通过有氧含量检测,标持精准控制。茶叶制作中全程不落地,保证干净,温度在20分钟左右就可以降下来。这条整个产业链条是最先进的,其他企业正在投建。该公司全面引进了“互联网+”的思路,在生产线上通过采集关键数据,取代了传统的老师傅看茶做茶,目前已经跟华为公司合作展开智慧茶业的探索,并在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专利。

247f2ea256776e51394a57ddbdb4e145.jpg

图2:英九庄园产业区茶园的生态环境 

英九庄园的茶园以省级良种英红九号为主,全面实施水肥一体化、病虫害绿色防控和安全监控溯源管理技术,入选农村农业部绿色防控示范基地。英九庄园中的茶叶种植保证全程不打农药,注重保护次生林,维护生态一体化。公司秉持以科技为支撑,以标准化为切入点,以“1+N”产业联合体为抓手,服务红茶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产业富民为核心理念,在引领广东茶产业向标准化转型升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午,考察组一行继续实地调研之旅,来到了上茗轩红茶博物馆。路上,郑会长向大家介绍了这个博物馆兴建的始末,展现了英德红茶在传承与弘扬茶文化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来到之后,就看到了刻在博物馆外墙面上的“闪闪红星上茗轩”几个大字,该博物馆建筑都是之前国营茶厂的厂房,保存历史记忆、与时俱进增添新的时代要求,这正是上茗轩企业文化所要表达的基本内涵。

待大家坐下之后,公司创始人、博物馆建设者余雄辉总经理首先播放了上茗轩的企业之歌《闪闪红星上茗轩》。这首歌的作词作曲和演唱均由上茗轩公司的员工完成,作词和谱曲是在公司任职20多年的老员工完成,演唱者是余田杰。这首旋律优美、充满激情的企业之歌,既是上茗轩深厚茶文化的体现,也是上茗轩人才辈出的展现。据余总介绍,这里曾是国营红星茶厂,成立于1951年,曾在1977年创下了亩产1410斤干茶的世界最高单产纪录。2001年广东上茗轩茶叶有限公司承租了该茶厂场所和有关茶园,目前公司自有茶园5000多亩,在病虫害防治、品种选育、栽培管理、企业管理等方面都处于行业前列。余总告诉大家,曾经的国营老厂在制茶机械方面很权威,多次接受国家委托派出技术工程师援助玻利维亚等友好国家,八十年代国营红星茶厂生产的英德红碎茶是出口创汇的一面旗帜。

如今厂内改建的红茶博物馆是于2018年修建完成的。2017年,清远市农学会组织30余名专家召开清远茶文化产业发展研讨会,余雄辉认为,这次研讨会对红茶博物馆建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考察组一行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一边聆听,一边观览,充分领略了这座独一无二的红茶博物馆建筑之美、所藏文物的人文之美以及余总等茶人的企业家精神之美。博物馆内既有中国茶文化的图文介绍,也有对世界范围内的茶叶历史的呈现;既有还原的历史饮茶场景,也陈列着见证了曾经辉煌历史的旧制茶设备,连同那满墙的获奖荣誉,似乎都在默默地陈说着英德红茶的无限魅力与美好未来。参观完后,大家在这座极具历史意义的红茶博物馆前合影留念,记录下了这份难得的经历。

71d42bf2e1094f995b5dd0831d7a245d.jpg

图3:考察组一行在红茶博物馆前合影留念 

接下来,考察组一行前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近距离感受这家对英德红茶乃至整个广东茶叶全产业链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的驰名科研机构。来到这里,大家先在茶叶研究所的直属公司——鸿雁茶业有限公司品饮了金毛毫等上等英德红茶,鸿雁公司负责人胡海涛先生亲自陪同,并一一回答了考察组成员关心的问题,大家对对鸿雁茶业的经销模式、经营规模、茶科所的架构和科研方向等都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研究所科研工作者陈海强先生的带领下,考察组一行又参观了茶叶研究所的生产车间。陈先生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专业,入职已经17年。据他的介绍,目前陈列的设备只是1.0版,是最早的红茶制作样机,生产过程还需要人,没有达到全部智能化。随着技术的不断研发和投入,制茶设备的级别也越来越高,实现了农机和农艺的结合,高质和优产的结合。走出研究所的大门外,就是开阔的茶园,这片茶就是声名远播的广东省茶树种质资源库,建圃面积达4公顷,保存着六大茶类茶树种质1800多份,其中核心种质721份,包括高花香、高花青素、高叶绿素以及国内外独有的无咖啡碱可可茶等特色茶树种质,这片资源库成为了广东省茶树资源的分类研究、新品种选育、生产开发以及科研教学等学科研究的良好平台。该茶树种质资源库目前正在升级改造,要在供水、景观等方面做进一步的提升。游走在一望无垠的茶园之中,深感每一株茶树都极其独特与珍贵,领略了科学技术在推动茶产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

夜色悄然来临,带着对推动了英德红茶产业发展的先辈茶人和无数默默辛苦耕耘的科技工作者的敬意,考察组一行结束了收获满满的一天。

a079c953745b9a8905ea7c0573ad8280.jpg

图4:郑会长与考察组一行在声名卓著的广东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前合影

  
上一篇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到清远调研之二
下一篇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到清远调研之四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