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王良范:区分茶道体验和茶道哲学研究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我现在申明一下,我对有没有茶道哲学不是很感兴趣,因为我觉得在这个话题上执着没有多大意义,我更加感兴趣的是,茶道在今天,在现代性作为主导性的生活构架的时候,恢复一种茶道的体验,恢复茶道在人的生活中的灵性、神秘性可能吗?这可能是另外一个视角对茶道的研究。

      我们已经把很多过去的传统都消解掉了,现在好像要通过一种方式重建这种神秘,今天看到的生活中的热闹的茶的表演,它是在整个消费社会背景下加强社会化的过程,反而更加远离它本体所带有的神圣性的体验,这个问题如果算是茶道研究当中的一个视角的话,对我来说是很有刺激性的。

      刚才有老师讲到云南的傣族,人类学的研究是很广泛的,它不提形而上的问题,而是在具体的这些人、这个事、这个环境、这个社群当中谈意义的发生。所以刚才讲的傣族人喝茶,有老师讲的日本人怎么喝茶,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都是文化造成的差异。日本的茶道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形式化的东西,而且如今形式化好像是凝固了,要有一个挂轴,茶室很小,茶师要用古老的很素的碗,烧茶的工具,这是日本文化当中带有日本特性的东西。罗兰·巴尔特写了一本书《符号帝国》,日本这个民族喜欢把很多东西高度形式化、符号化,但是禅宗在本质上恰恰又是消解符号的,茶就是烧水、泡茶、喝茶,这是日本茶道一种很奇妙的结合。但在中国,茶道讲的是一种文化体验。喝茶如果只是茶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如果在这个意义上它能在当下改变一个人的判断力、敏感、兴奋等等,我觉得这没有问题,但是它和道德提升没有关系。如果道德真是能够用物质化的方式来量化的话,我觉得我们这个世界很快就会变得很美好,但是可能这是科学的健忘。

c42f1ae06dd7a1787d86ef8766e1b931.jpg

      如果茶不是儒释道的专利,其实每个民族都有通过茶的东西获得他对天地造物神秘性的体悟的一种渠道,这样茶道的事业就打开很多。我们今天讲中国汉族人的茶道,可能涉及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有一个重新认同,通过形式化的东西让我们获得某些文化的身份。我们现在看到的文化身份是表象、是一个空洞的符号,比如汉服、唐装、古琴,其实刺激这些产生的背后的那个东西恰恰不是“道”,而是商业,所以我们今天处在的时代是很微妙的时代,当我们要在“道”意义超过茶,加以延伸,在哲学的视角上来延伸的题目很多。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当中,茶是可以大作文章的。首先唤起人积极性的可能还是利益,然后可能有一些人想获得一种中国人的特殊文化身份,他就会想我找什么样的载体,那么茶道,穿上汉服可能就是一种方式,但是这些都还没有到茶道,没有到哲学这个层面。所以我们今天很大胆提出对茶道进行哲学讨论,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

      关于茶道哲学,我最先想到的就是身体。后现代哲学很多流派也很关注身体,它们对身体的知觉性东西可以引入到茶这个特殊的物质。茶确实和身体有关,它会在人的身体里面产生一些奇妙的触动,我觉得一定是可以去做文章的,但是这个需要更有深意、更精密的思维。讲到哲学的范畴,如果你没有方法论,没有研究对象和体例的话,我们谈只是在人类学的意义上谈,就是谈不同的文化当中茶的操作方式不一样,而哲学对人的身体、对思维是有帮助的。现在我们的茶道研究完全没有涉及这个角度,我是在说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如果没有这种可能的话,我们只是借别的道来谈茶。我们就是借佛教、儒家、道家的东西来谈,把喝茶和那个更有意义更为核心的东西结合起来谈。谈来谈去我认为要朴素一点,不然我们可能会过度阐释茶道。


  
上一篇李萍:警惕茶文化界的反智主义
下一篇姚新中:茶道哲学研究的未来方向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