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羅際鴻:閒話茶文化的背後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台湾海峡两岸朱子学文化交流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华(台北)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此文为作者原创,首发于本网站,以飨读者。感谢作者惠赐大作!


羅際鴻


各類產業有自己的文化,還有它在各地不同的背景文化。茶產業也是如此。

不久前聽到一則相當特殊茶產業的故事,讓我產生許多連想。

我指導的書法學生當中,有一位年約八十的溫先生,兩岸開放初期就去大陸創業,與朋友在無錫合開藥廠,走南闖北,數十年來閱歷無數,常在課後飯局中談起各種見聞。

他說,廣州外圍山區有許多茶山,常是會飼養一大群狗。他要在座眾人猜想養那麼多狗的目的是什麼?大家都猜想為了看守茶山防賊盜採。然而,事實是,因為早期茶山沒有農藥,常有毒蛇出沒,狗群自然會去攻擊毒蛇。毒蛇若被咬死,可以賣好價錢;反過來,犧牲的狗也照樣能賣錢。廣州一帶民眾很流行吃狗肉、吃蛇肉,尤其毒蛇售價不菲。

雖然我去大陸幾十趟了,這個跟茶有關的「文化」,聞所未聞。

談到蛇,茶園裏有蛇,本是難免。可是,如果農業用多了,蛇類或其他昆蟲、動物應該會減少很多

我老家關西鎮林先生,1985年榮獲新竹縣製茶比賽第一名(台灣慣稱特等獎),再兩年榮獲農民最高榮譽「神農獎」。卻沒想到,才隔兩年,他家祖傳茶園被徵收,開闢台灣第一條高速公路。

當時,五百公里外的臺東縣,我有點人際關係,帶著他和幾位茶農朋友去尋找茶園重新創業。那些年,我幾次長途前去短暫幫忙製茶。1989年他又獲得臺東縣第一名。

兩次第一,分別代表兩縣參加全省大賽,都獲得全臺灣第二名(頭等一)。第一名對手巧遇同一人,卻是1985年新竹縣內比賽的第二名。二人伯仲之間,是全臺灣製茶頂尖高手之二。

去年九月,我再訪臺東鹿野鄉他美麗的茶園。重遊舊地,人事全非,二人頗多感觸。他說,因為堅持不用農藥,茶園裏有很多動物,數次對他造成生命威脅。某一次被眼鏡蛇咬到,因距離醫院相當遠 ,差點喪命,曾經登上媒體;另有三次被足以致命的虎頭蜂攻擊,叮了不少傷口。

長時間下來,聘用的採茶工都已有防備經驗。每次採茶前,大家先拿著竹桿倒退快步在茶樹叢間掃動,驅趕虎頭蜂或蛇類等有害動物,過程不能停留,否則可能被衝出來的蛇或蜂攻擊。五公頃多茶園,約五萬株茶樹,要花不少時間驅趕,形成了一種特殊的「文化」。

屏東縣環保聯盟十多年前由專家考察全省茶區後,盛讚他的茶園「沒看過更漂亮的茶園」,是特指他的茶園管理,封給他全省唯一的「友善環境冠軍茶」稱號:兼稱製茶冠軍(三年前他的女兒又獲得臺東縣製茶賽第一名)與環保管理冠軍。

我老家關西鎮,本是全臺灣產量最大、茶園面積最廣的地方,總量近全省一成(1981年約2800公頃,全省总产量为29000公頃)。因為開闢高速公路、又有財團大肆買地開挖高爾夫球場,炒高了地價,其他物價與人力成本全面上升,茶農取得土地款後絕大多數不再種茶,高速路沿線茶園迅速荒廢沒落。

關西茶業史上,有兩段高峰期,大約是1920年到二次世界大戰前、1960~1990年之間。後者正是我的成長階段,那時期,據曾經看過的數據,全鎮人口約四萬,直接、間接賴茶葉為生的人口超過六成。

我家自然也是如此。長輩們的成就不說,就談我的母親。從小就知道母親經常辛苦採茶、挑茶梗、耕旱田、持家務……。經年累月之下,右手食指第一關節年輕時就已向右30度彎曲。那個時代採茶沒有刀片,沒有很好的工具,工資又低,「賺的是血汗錢」。

鄉下人,家家戶戶普遍挑茶梗,常留著一些泡大桶茶解渴用。這現象卻讓關西鎮成為著名的「長壽庄」,日據時代日本報章曾經報導;戰後編印的「新竹縣志」也有記載。

2007年,關西著名的台灣紅茶公司董事羅慶仁宗長告訴我:一位台灣大學醫學院教授調查全省均齡最高的幾個鄉鎮,發現南部某地居民習慣喝芭樂葉茶,北部的關西鎮民傳統習慣喝茶梗茶。又進一步研究發現,茶梗裏面茶單寧含量特別高,於是這位醫學教授到關西拜訪時,特地買了茶梗回去,準備要開始喝茶梗茶。

茶產業如果特別盛,也會形成一些附屬產業文化。

譬如製茶機械設計製造、焙火木炭產業、包裝用材、運輸,甚至包括相關的住宿餐飲等服務業。我生長環境中接觸過不少,盡管當時幼小,體會不深,今天回想起來,卻有很多滋味。

小時候,鈄對門一位梁姓小學同學家,只知道是作鐵工行業,長大才知道他們專門製造製茶機械。揉捻機是最著名產品,銷售全臺灣茶區。此地茶業沒落後,機械閒置,約廿年前大陸茶業振興,開始有嗅覺敏感的商人收購舊機械,轉賣過去,如今桃竹苗地區各茶廠機械都幾乎被賣光了。所剩下來的,品質多不會太好,大概只有極少數還留著。

七、八年前,我隨台灣海峽兩岸朱子文化交流促進會去武夷山市交流,拜訪該市一位朱姓政協委员的茶廠,看到三台揉捻機,特別眼熟。我說「這是台灣買過來的」,老闆說「是的」。

我的祖父,二戰前經營幾個行業:製茶、旅館、餐館、貨運、農產品經銷、租地耕旱田。貨運業按規定與另二家合股共三部卡車(當時稱自動車),成立當地第一家貨運行「關西貨運」。除了運銷農產品 ,更是運輸茶葉之用。今已縮小經營規模產能的台灣紅茶公司,成立文化館(類似博物館),展示的舊照片中,也有當年他們運輸茶葉的卡車隊伍,陣容壯盛,今天看到照片都會令人讚嘆。在1930年代「自動車」引進前,沒有寬闊馬路,關西茶外銷,由挑夫挑擔向東北翻山越嶺十餘公里,到大漢溪上游,船運到下游艋舺,再海運到日本或廈門轉歐美。

旅館業兼餐飲是必要的服務業。除了茶業,關西鎮早期還有幾個重要產業,包括煤礦業、石灰石礦業、木材業等,不僅需要貨運,也需要食宿這一類服務業。

最後再說煤炭與木炭。過去茶葉焙火必用木炭和低成本的泥炭,木炭多用於精製茶;泥炭是大茶廠一大批粗製茶在製作流程最後乾燥之用。

關西本地有煤礦,較差的泥炭,帶有很多水分,非有經過訓練的人不容易點著燃燒。我的四叔父自幼聰明,學得快,十幾歲時在茶廠裏工作,學得一身本領,長大後成為全省茶業振興的幕後功臣之一。

叔父對我說過一則故事。去軍中服役前三個月訓練營中,最低階的二等兵通常都保持緊張狀態,不敢隨便說話或動作。冬天很冷的夜晚,大澡堂的水常忽冷忽熱,大家洗得不舒服。有一天,他壯著膽走到灶房看看,幾位長官老兵忙得焦頭爛額就是無法把水煮熱。他看見燒的是泥炭,就要長官們讓他試試。一會兒,水溫穩定提高了,連長洗得高興,了解情況後,從此要求我的二等兵叔父負責指揮灶房。

木炭窯在各大茶區是必有的。臺灣島跨越北迴歸線,植物分布有別。北臺灣茶葉焙火主要用杉木炭,中南部用龍眼木炭,焙出來的茶葉風味就不一樣了。

傳統知名的「凍頂烏龍茶」產於臺灣中部,以青心烏龍種製作的包種茶,和台北附近坪林茶區知名的「文山包種茶」一樣。但兩地焙火木炭不同、焙火程度也不同,製作時發酵程度也稍微差異,結果風味就相當不同了。傳統凍頂烏龍茶主要是熟果香或龍眼炭香;文山包種茶是花香或杉木炭香。

用不同木炭焙火產生不同風味,卻給一些業者有機可乘。凍頂茶區過去依面積40公頃估算,大約年產四、五萬台斤,但因為在臺灣本土名氣大,地理上和交通上正处于著名的日月潭、溪頭、阿里山等重要景區之間,一年可賣掉約四十萬斤,可是竟有半數來自全省產量最大的新竹縣。

1990年代新竹縣政府農業局鄭局長曾與筆者言,他的親戚當盤商,一年銷往凍頂茶區超過20萬斤之多。另一位新埔鎮茶農兼盤商也曾對我如此說,他或許是鄭局長所說的親戚。

當時批發去凍頂的新竹縣茶,每台斤不到三百元,經過龍眼木炭焙火,與北部風味不一樣了,包裝成凍頂茶賣出,價格漲三到四倍。大概是1986年左右,我曾在臺北,與凍頂茶區和雲林、嘉義來的報社同事一起泡茶,他們被我取出的關西茶驚嚇住了,因為我手上批發價240元的茶,竟比他手上能賣出2800元的凍頂茶更香更好喝。

這都是過去的事了。但是,檢討起來,兩岸農民普遍都有這種作山寨的毛病,往往商機難以持久。不像日本或先進國家的農民,多能夠守住本分,做好自己的產品,嚴格分級,維持良好的事業文化,才有可能長期維繫聲譽和商機。

回到木炭正題。早期臺灣北部遍地都是杉木,很多木造建築都用杉木,甚至要從福建進口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2022年一月號季刊「朱子文化」羅小平撰《杉──閩北與台灣貿易的史證》一文,專門介紹杉木銷台的歷史。建材留下的可用材料,窯燒成木炭。在那個年代,處處可見木炭窯,產品應用於許多產業和家庭生活所需。

猶記得幼時寒冷天氣中,家家戶戶用陶製火缽和火籠子帶來暖意。如今不論炭窯、火缽和火籠子等各種和木炭有關的傳統用品,已經遺留極少,全部被現代化產品取代,剩下的幾乎可當成該保存的文物了。  


  
上一篇王巍:茶修三问
下一篇返回列表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