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冉亚清:讲好茶故事 赋能茶产业——2023巴渝茶产业茶文化考察心得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编者按:本文为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重庆茶文化考察系列报告之一,作者为重庆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冉亚清

在全国乡村振兴进入关键阶段,地处西南茶产区的重庆,部分地方政府也将茶产业作为产业振兴的抓手之一。202382127日,我跟随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的部分老师,实地调研了永川区、巴南区、綦江区、万盛区、南川区、万州区和奉节县总计7个区县,采取访谈、座谈、体验、实地勘察等方式与茶农、茶商、茶业协会、茶叶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研究人员深度交流。一路下来,感触良多。

 

一、重庆茶产业总体状况

重庆茶叶种植面积共计105.19万亩,产量4.87万吨,综合产值44.54亿(2021年数据),著名品牌有永川秀芽、巴南银针、南川古树茶、城口鸡鸣贡茶。另外还有,万盛定青茶园1.6万余亩,绿茶为主;南川半溪河村茶园1300亩,红茶、绿茶为主;奉节汾河镇白茶园8000亩,奉节白茶、黄金芽;酉阳宜居乡茶叶基地 2.3万余亩,绿茶为主;万州太安镇凤凰茶乡基地3000亩,“三峡银针”有机绿茶;垫江东印茶园3000余亩,雀舌、碧螺春等8个品种。据不完全统计,重庆的茶园分布在32个区县,总数量在45个以上。

通过对重庆部分区县茶企、茶园、茶农的实地走访,总体上看,重庆茶产业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重庆茶产区分布较为分散且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重庆茶叶产区分布在除主城外的几乎所有区县,且每个区县也是零星散状分布,超过10000亩的茶园屈指可数。鉴于规模和产量的限制,产业集中度偏低,品牌众多,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优势,交易成本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产权归属不同,地理环境因素分割,茶叶加工技术的落后,茶企之间的联合协作较少,导致市场竞争力偏弱,知名度不高。

第二,重庆茶科技水平较高,但推广度亟待提高。直属市农科院的茶叶研究所(原四川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是全国久负盛名的茶科技企业,拥有雄厚的研发实力。目前,在编人员60人,其中科技创新岗位31人、成果转化岗位16人,具有高级以上职称者19人、博士3人、硕士18人。茶叶所已经建立起5个茶学专业创新团队、13个创新创业平台。第一个是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创新团队,主要研究方向为茶树资源的评价鉴定、茶树新品种、新材料创制,以及良种繁育与推广等,目前在该领域获得13个国家级良种和3个省级良种,良种数量在国内省(市)级研究所中排名前列;第二个是茶树生态栽培创新团队,该团队专注绿色生态的栽培技术,推动绿色低碳的栽培技术和省力高效的机械化作业管理技术;第三个是茶树病虫害防控创新团队,以“监测-预报-防治”领域的创新,推动全国茶叶绿色防控技术创新与应用;第四个是茶业加工与装备创新团队,该团队以清洁化、标准化、机械化加工技术和装备创新为主,推进茶叶加工向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升级,目前清香型针形名茶技术全国领先。第五个是茶资源多元化利用创新团队,专注开发一系列以茶花、茶果、茶油为原材料的资源品质化学、营养健康的特色产品,以提高茶叶资源利用效率,如茶糖、茶食品和茶饲料等。可见,重庆茶科所紧紧围绕茶产业的全产业链开展研究,旨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实现高质量发展。期待下一步紧紧围绕如何将茶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向转化要效益,向推广协作辐射要效益转变,打破高山大川阻隔和行政藩篱,更好的带动重庆茶叶做大走强。

第三,重庆茶品牌众多,知名茶品牌少且产量低。品牌建设一靠产品质量,二靠市场占有率。从我们调研情况看,各区县茶企众多,几乎是一(茶)园一企(业)一品(牌),这些品牌各有特色,产品质量过硬,且历史悠久。由于品牌众多,产量有限,就稀释了品牌价值,市场份额就低;企业实力有限,推广成本就高,影响的品牌知名度。如何整合品牌,形成品牌合理,提高巴渝茶叶品牌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我想单靠市场优胜劣汰的作用是缓慢的,代价是巨大的,需要运用政府“有形的手”,发挥政府的组织作用刻不容缓。

第四,重庆茶文化氛围不浓,茶饮习惯急需养成。茶作为国饮,是一种最健康的饮料,但近年来,随着国际碳酸饮料、咖啡饮料的侵入,茶饮习惯在慢慢式微,饮茶群体特别是年轻人数量在逐年减少;另一方面,科学喝茶、健康喝茶的方式没有得到普及,重庆普通人乃至各大茶馆的泡茶方式基本都是遵循“一个杯子、一撮茶叶、一壶开水、一泡半天”模式。其实,重庆主要以绿茶消费为主,应当遵循“茶水分离”的原则泡茶,既可以保留绿茶的清香原味,又可以减少茶碱给人造成的危害。可以说,不健康不科学的泡茶方式让许多人认为茶不好喝而转向其它饮料消费,因此,茶艺的普及化、大众化道路前景广阔。

 

二、讲好茶故事,赋能茶产业

“三茶”(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融合,茶科技是茶产业和茶文化的支撑,茶产业的壮大的根本目的是惠民富民,茶文化的大众化时代化是为茶产业赋能的,茶产业是生产端,茶文化是消费端。尤其是在当下,全国茶叶产量总体过剩、消费需求减少,市场竞争“内卷化”现象突出的特殊背景下,重庆茶业界更需要从消费端入手,讲好茶故事,赋能茶产业。为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讲好茶的历史故事,为重庆茶产业发展奠定历史根基。我们在走访巴南区益丰茶叶有限公司时,该公司将“重庆沱茶”这一老品牌,结合“交通茶馆”的故事,让老树发新芽,吸引一大批年轻消费群体,将重庆沱茶故事融化进年轻人的血液、骨髓之中,引领沱茶消费新时尚;在南川茶树村,该村充分挖掘古树茶的历史,建立了南川古树茶博物馆,该地所产的古树茶最高能卖到6万元一斤,附加值巨大。相反,我们在綦江石角镇新农村(注:“新农”为村名)调研时发现,该村茶叶历史悠久,从明嘉庆年间(有古树茶为证)就开始种茶制茶,且茶叶品质非常有特色(绿茶可高温冲泡,红茶层次丰富),但由于该村属于村办企业,经济实力不济,故事挖掘不够充分,导致茶叶销路不够理想。重庆有3000多年的种茶制茶历史,且处在茶马古道上,在茶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背景下,如何讲好茶产品的历史故事,增强消费者对巴渝茶业历史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从心里就增添了对本地茶叶品牌的接受度,是大有裨益的。

第二,讲好茶技故事,提高不同茶系不同品种的辨识度,为健康饮茶提供科学支撑。不同茶系、不同茶叶品种的茶技是不同的。茶技包括两个大的环节,一是从育种——栽培——管护——采收生产环节,二是加工环节。生产技术环节和加工技术环节的不同组合和变换,导致茶叶的品系和口味变得丰富多彩。由此我建议,在茶叶包装盒(袋)上,一定要标明产品说明书。包括茶叶品种、产地气候和海拔、采茶分类、采集时间、加工方法、茶叶气味和特色、茶叶功效、冲泡说明等事项,越详尽辨识度越高,越能够培养忠诚消费者。

    第三,讲好茶艺故事,为茶产业的壮大培养忠诚消费者。如前所述,当前绝大部分普通老百姓都“不会”喝茶,大多数重庆人喝茶简单粗暴,缺乏科学喝茶健康喝茶的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其中主要原因是不懂茶艺,所谓茶艺,广义而通俗地讲就是会泡茶喝茶的科学健康方式,要尊重“茶道”,才有益健康。然而,由于工作生活的繁忙,茶知识的欠缺,加上重庆码头文化的浸淫,导致重庆人能喝茶的不会喝,不会喝的就不喝。日本茶道的盛行,与日本从幼儿园开始到大学就开设茶艺课无不相关。我们在重庆市万盛经开区南桐镇民权村调研定青茶叶公司是,了解到该公司茶业年销售额400多万元,而为中小学生开设茶艺研学课程收入600多万元,非茶收入超过茶叶收入,这不失为一种转换赛道的新的经营模式。为此,我建议,茶艺是推广茶文化、壮大茶产业的重要方式,要通过茶艺表演、研学、开设线下体验店等多种方式,培养茶艺推广人才,让重庆老百姓科学饮茶,让爱喝茶会喝茶成为时尚,培养忠诚消费者,喝茶从娃娃抓起,从年轻人抓起,让茶消费者“后继有人”,推动茶文化的大众化,通过扩大消费端拉动生产端,让茶产业做大走强。


  
上一篇王雅清:重庆茶文化考察报告
下一篇刘忠荣:2023年暑期茶文化考察报告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