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致力于茶道哲学学科体系建设电话

【哲学家茶座第十三讲】:茶汤在寺院生活中的意义

声明:本站所有原创文章均为作者投稿版权文章,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www.teaismphi.cn)” 。个人投稿文章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文责原作者自负,敬请读者诸君自行判断。

文:郑悦    图:李鸿志

10月17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在人文楼600会议室举办第13讲“哲学家茶座”系列活动,来自浙江农林大学茶文化学院的关剑平副教授作了题为《茶汤在寺院生活中的意义》的学术讲座。人大哲学院张文良教授主持了本次讲座,哲学院、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部分师生,茶道哲学研究所研究人员、大益茶道院工作人员,以及各界茶文化爱好者共计40余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5dc20e77563ed1a04d80c3edca0e9a62.jpg

张文良教授在开场中表达了自己对茶的理解,他认为关剑平老师从文化学的角度对茶进行研究很有特色,并期待着这样的学术研究能够结出硕果。

关剑平老师在报告伊始,首先对茶汤礼仪作出了定义。他认为,茶汤礼仪是禅宗在吸收、借鉴儒家礼制的基础上制定的、以茶与汤为载体的寺院礼仪,广泛应用于寺院人际交往和信息沟通,也用于供佛敬祖。因此,他主要是运用历史学的方法对茶汤礼仪在寺院生活中的体现做出考察。关老师指出,茶汤除了作为寺院宗教生活的一个载体发挥作用,在僧人的日常生活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对于过午不食原则的支持,茶汤是能量补充的主要形式;与世俗社会一样,饮茶是慰藉安抚心情的重要手段,也成为僧人的嗜好、雅尚。僧人的这种日常性饮茶又反过来成为禅门公案“吃茶去”的前提。

关老师谈古论今,对相关的古文献资料一一检视,同时也对现代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做出了有针对性的深度对话,为大家示范了真正学术性的茶文化研究的理想形态。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日本学者古田绍钦在《入宋僧与茶》、今枝爱贞在《茶礼与清规》中都谈到了茶礼,二人都将茶礼等同于佛教茶礼,实际上暗含着茶礼在佛教世界里发展地更加充分的意思。关老师还向听众阐述了人佛沟通的礼仪、僧侣沟通的礼仪与僧俗沟通的礼仪,解析了从寺院的日常生活到宗教生活里所呈现出来的茶礼的身影。他讲到,虽然人们经常说“吃茶去”,但大都不甚了了,从现存史料上看有千余条“吃茶去”的记载和文献。最早的不是“赵州‘吃茶去’”,而是源于庐山归宗寺智常禅师的故事。

1d07f46cdaa8de3522c7591265213a08.jpg

接着,关老师详细阐述了茶汤礼仪在佛教里的运用,认为对于茶汤礼仪研究最重要的文献是《敕修百丈清规》,它在茶文化研究里有很高的史料学价值。早在2010年,关老师就发表了《〈敕修百丈清规〉与佛教茶礼》一文,全面整理了《清规》中的茶礼以及与茶礼直接相关的其它仪轨的史料。关老师强调,在他之前就有一些学者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做出了前期探索,例如2007年,刘淑芬发表《〈禅苑清规〉中所见的茶礼和汤礼》一文,对寺院的茶礼和汤礼做了细致入微的考证;2008年,宗教学博士黄奎在全面考察禅宗清规的基础上,对于茶礼做了非常全面的研究。

关老师特别提到,一些宗教学者的研究成果对他也有很多启发。例如宣方博士的《灵峰一滴水,信可矢千秋——蕅益智旭大师的茶事观》,该文认为,禅茶的真义在于将其作为禅修的延伸,在茶事活动中锻炼心性。茶,本来只是极寻常的小事,因为蕴含了心性的修炼,它才变得有意义。宗教学研究者李继武的论文《研究<敕修百丈清规>》不仅对文献进行整理,还对整个茶汤礼仪进行了定位。该文将佛教礼仪活动分为佛事礼仪与茶汤礼仪两种形式。这个思路给关老师后来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在2010年的《禅宗礼仪管理制度所体现的国家、社会观——以茶汤礼仪的应用为中心》一文里,集中研究了《敕修百丈清规》“祝釐章”和“报恩章”,并对李继武的佛事礼仪与茶汤礼仪的佛教礼仪分类作出了回应。

在短短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关老师引经据典,报告内容详实,知识量丰富。在提问环节,听众们十分踊跃,提出了许多问题,关老师都一一作了详细回答。讲座结束后,在场听众纷纷围住关老师,与他深度交流并合影留念。与会爱茶人士还纷纷拿出手机现场扫码关注茶哲所微信公众号,表示十分期待下一次的精彩茶座。

e35b06311c4694799d7ebcaae3a4a1bb.jpg

  
上一篇中国人民大学茶道哲学研究所一行到大益茶道院进行座谈
下一篇茶道哲学研究所召开“茶道与医道”座谈会
X

合作交流:李老师

电话:010-82504240

联系我们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